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吃苦耐劳掩饰下的麻木不仁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可怕的不是穷,是在吃苦耐劳掩饰下的麻木不仁。
广东这地方,供神非常普遍,尤其是商家。
我呢,什么也没有供。
我对给我看“风水”的人说:我穷的时候怎么解释?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什么《三国演义》呀,《水浒》呀……拿起来就放不下,一口气就把一本书翻完。这些书里的故事,引起我许许多多幻想,甚至是胡思乱想,自己做梦也常常像书中的英雄人物,劫富济贫,杀敌立功,为民除害……我看的小人书,多半都是借别人的,或者在书摊上租的,自己的小人书不多,但我有一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我很喜欢看,经常拿出来翻。想不到,后来我也像高尔基那样,没钱进学校读书,只有向“社会大学”学习。
我想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向书本学习,一是到社会大学校中去向社会学习。
我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太短了,连小学的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我主要在实践中向社会学习。很不幸,我在不该辍学的年龄,过早地踏进社会,但我也有幸正赶上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年代,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便是我的“大学”。如果说,我的失学是不幸,那么能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又是万幸!
许多朋友给我来信,希望我说说,“怎样从一个打工仔成了老板”?“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有没有什么背景”?
要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说比较复杂,但也可以说很简单。说它复杂,是因为要讲那么多前因后果、方方面面,要讲我的这段历史,甚至涉及到“机遇”、“运气”、“祖坟的龙脉”──在我有点儿名气之后,有人给我看相、算命,有人特别去看我家的祖坟、屋基的风水,所以,要是谈这些,恐怕说上几天,还是说不清,因为压根儿我就不相信什么风水、命运之类的事儿,就是现在到淡水我家里看,除了我的办公室有一张毛主席像,我没有供任何菩萨。广东这地方,供神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商店,差不多都供着财神,天天烧香献贡。客家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敬神,我不随俗,因为我不信鬼神。我常对人说,我穷得丁当响的时候,我落难的时候,怎么不来给我看风水、算命呀?我看呀,看相算命说你要发财、当官,多半是扯蛋,信不得的!要不是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命”再好又怎么样呢?全国人民都在受穷,你一个人能成仙?
我要回答这个问题,说简单,就一句话: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功,靠的是实践,靠的是在社会大学里学习,特别是赶上了改革开放。
我的历史,是用苦和干写的。和我的大多数同龄人比较,我吃的苦、受的累、经历的事要多得多。这就是我的“背景”、“秘诀”。
如我在本书前面所讲的,我一生同砖、瓦窑结了缘,生产砖和瓦,都要在露天坝顶着太阳和泥、打坯,在燃烧着的窑里搬砖、装坯,是“火热”的事业。在三百六十行中,是最劳累、最艰苦的行业,我就是从这个行业中干出来的。直到现在,我还有一座机砖厂,它是我的“根据地”,我靠机砖厂发家,至今仍是我的财源之一,我以自己是个同烂泥巴打交道的烧砖工而自豪。
1993年8月,我在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办理赴美国考察的签证。
美国领事馆的一位办签证的官员,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能当总经理?”我确实年龄不算大,才29岁已有了我自己的企业集团公司,还是广东省级私营企业集团。不过这话也问得太怪了,我填的那一大摞各种表格就摆在他面前,明知故问不说,问得也绝,难怪别人说这些人一个个都是“比中国人还中国人的中国通”啊!
我听他这样问,随口就回答道:“打工,打泥工!”我怕他听不懂这句客家话,又用普通话补充了一句:“烧砖窑!”
听我这样回答,美国人笑了笑,接着像聊天一样,问了几句别的。我看他挺客气也和气,不像传说的签证官那么可怕。
他很快给我签了证,签的是“多次出入境”。据说在同行的代表团中,对我是优待。美国人怎么看我,给我怎么签,我无所谓,但我对美国人说的是真话、实话,我是泥工,是烧砖窑的。
说起来也真有意思,我怎么一生都跟砖瓦窑结了缘呢?14岁就到河南邓县的瓦窑上干活;第二年再去邓县,是以“烧窑师父”身份去的,虽然最后“败走麦城”,但是烧过瓦窑了;1982年南下广东,就一直在广州、海丰机砖厂干活;后来到广东惠阳的淡水,还是从砖厂干起……
在太阳晒、炉火烤的“火热”事业中,我不光学到了机器制砖的一整套技术,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我的意志,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怎样做人……这些,都是课堂上、书本中没有的,只有在社会大学里才能学到。因此,我并不后悔没有足够的学校生活,这种不足,已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成倍的补偿。
我到广东,是因为欠债被迫出来的,是躲债!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是一走了之,我一开始就是想出来挣钱还债,别人说我完了,骂我,是因为我还不起债,我就是要争这口气──把债还清!因此,从到广东打工的第一天起,我就尽可能地节俭,过的是最简单的生活;我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广东的冬天不冷,在砖窑火烤着还热呢,平常也用不着穿衣服,不论干活还是回到工棚,长年只穿一条裤衩;吃饭是自己买米在窑上煮,那是真正的“吃饭”——没有一点儿菜,顶多弄一点盐水……我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把钱全部积攒起来,凑成整数寄回家还债。第一个月“出粮”(广东话发工资),我就寄回家120元!在广州市郊的时候,我每月虽然还挣不到200元钱,但是除了买米我没有任何开销,多半用来还债。第二年到了海丰的机砖厂后,当了工头,挣的钱多了,我还是首先还债,这年我已把在家乡的欠债全部还清。家里来信说,人们对我的看法已经改变,不仅没有人再骂我,反而得到了别人的称赞,说我有骨气、有出息、能干……邻居中的青年人,向我家打听我的地址,纷纷到广东来投奔我。家乡实在太穷了,从在广州郊区开始,在海丰、在淡水,通过我找工作的乡亲,不下百人,我办起公司以后,几百名员工绝大多数都是四川人,特别是广安人。开初,我并没有想很多,也不懂有多大意义,反正是我找到了饭碗,有老乡来我尽量介绍,有饭大家吃嘛,自己当了老板,就尽力安排来求职的老乡。后来,听到一位四川省的领导人说:“贫困地区一家人中有一个出来打工,就意味着一户脱贫!”原来还有这么大的意义啊,几年来,在我公司打过工的四川老乡,先后也有数百人!我感到高兴,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而且也为乡亲们脱贫尽了一份力。
还清了欠债,了却了一桩心事,乡亲们对我看法如何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我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卸下了思想上的包袱和压力,一身都感到轻松了。我虽然从小就在艰苦环境中生活,但也有我的欢乐,而我的最大欢乐,就是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的收获,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改变了自己的形象。
我们不是很爱说“争气”、“争光”吗,如何争?我认为:靠自己!只要能努力,只要会努力,终究会有收获。
我第一次尝到了收获的欢乐。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