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王中才能生王(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如果你对蜜蜂的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你就应该会知道,当一群蜜蜂增长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分家”,而分出来的家,就必须会又有一个新的“蜂王”。其实,不仅大自然存在着类似于蜜蜂分家式的现象,人类也一样。
由古至今,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每到某个朝代末期,就会从统治者内部产生下一个朝代的开国者,如西周的建国者,原来是商朝的西伯侯;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氏,后来推翻了魏国,还统一了全国,开创了晋朝;同样,隋帝杨坚出自后周阵营,唐高祖李渊是隋朝的太原李公,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前是驻守在陈桥驿的一大节度史……
王中生王,帝中生帝。这似乎是历史的一条大规律。那么,到了今天呢?如今是一个商业占了主导地位的时代,政治已经不热了。事实上,“王中生王”这种现象,在经济领域照样数不胜数,不时上演。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最强大的对手常常在内部产生,最强劲的敌人经常从自己的身边离开,更为可怕的是,从王中生出来的“新王”,有时候会把“旧王”的“命”都革掉了。
试列举几个国内企业界的例子,如从伊利出来的牛根生,他所创造的蒙牛乳业已经成为了伊利最大的对手;给万家乐做配件的卢楚其,后来成为了万家乐最强大的对手,还引发了“两万之争”;从小霸王出来的段永平,更是凭借自己创立的步步高,令小霸王再无立足之地。
这里,我们很有必要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最强大的对手往往从内部产生呢?是什么原因令这些人自立门户,乃至后来成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些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对于企业本身就,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不断上演呢?
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公司
随着“超女”旋风的席卷,全国人民同时必然都记住了一个企业的名字——“蒙牛”。接着,图书市场里一露面就火卖了一阵子的《蒙牛真相》又让读者们紧紧记住了另一个名字——牛根生。
作为中国成长最快的公司,蒙牛的发展速度国人有目共睹。近年来,通过“神五飞天”和“超级女声”的事件营销,蒙牛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声望也越来越高,基本成长为乳品行业的领袖性企业。
1999年,当蒙牛在市场中起步的时候,伊利的市场规模为12个亿;三元称霸北京;光明领衔上海……成立之初的蒙牛销售额仅为0.4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116位。到2002年,蒙牛销售额飙升至21亿元,增长了48.6倍;以1947.31%的成长速度在“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中荣登榜首,并连续3年创造中国乳业“第一速度”。同年,牛根生与摩根士丹利、英联和鼎晖等几家国际投资银行频繁接触,并于6月份签订了投资协议。为了带领蒙牛登陆资本市场,摩根士丹利对蒙牛进行了复杂的股权结构改造,经过摩根士丹利的精巧方案设计,2004年6月,“蒙牛乳业”在香港挂牌上市。
2005年的今天,蒙牛在液态奶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升至25.4%,稳居全国第一。6年间蒙牛惊人的成长速度,为世人演绎了一段惊世骇俗的乳业腾飞传奇。
牛根生的迅速崛起,是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当然,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牛根生成功经历里给我们带来的某些启示。从企业内部产生未来的最大对手,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挫败。不知道现在伊利领导层们心里是什么滋味儿,但是,蒙牛如今的影响力在企业界如日中天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牛根生或者说蒙牛这个“王”从伊利里萌芽,并且独立成长,直至今天的“同城争霸”,其实是伊利自己逼出来的。
在伊利公司从业期间,牛根生主管着伊利公司的生产与销售。当年,伊利营业额80%以上是来自于牛副总主管的各个事业部。那时候,牛根生在伊利里甚至在整个行业里,威望都如日中天,在公司外部,甚至在一些行业会议上,很多人邀请的是牛根生而不是伊利当时的“一把手”郑俊怀;在公司内部,由于牛根生为人厚道,且率性慷慨,因此有一大群追随者。这些现象,郑总自然看在眼里。套用古代小说或传统思想的说法,牛根生已经“功高震主”了。
也许,郑俊怀感觉到自己的地位遭到了威胁,因此便开始对牛根生进行防范和限制。其控制的程度是,身为副总裁的牛根生,想报销500元时都会受到牵制。当牛根生慢慢明白自己如果继续在伊利工作下去只会是“死路”一条时,他只好选择了离开。
离开后,牛根生集合了一群被伊利公司免职的人,跟他们说:“既然我们被赶尽杀绝了,那么,就让我们另造一个伊利吧。”他的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于是,蒙牛诞生了。
几年之后,蒙牛已经成长为伊利的主要竞争对手。如今,蒙牛已大有领袖奶业群伦之势。
为什么会是蒙牛?蒙牛为什么会这么“牛”?
蒙牛现在这么“牛”,必然会有很多偶然和必然的因素。而且也有很多人已经分析过和正在分析着。我们想在这里仅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蒙牛。我认为,蒙牛的产生有两个必然原因。其一,蒙牛是牛根生被“逼上梁山”的结果;其二,蒙牛是从模仿伊利的运作模式开始的。
对于第一条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试想:如果没有当初被伊利的“赶尽杀绝”,又何来今天的蒙牛呢?如果当初牛根生哪怕在伊利里还有一块立足之地,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会出走的。当然,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而且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感觉用另一个词更能形容我的心情,那就是——“幸好”。
对于这一个原因,相似的很快就能加上“两万之争”的事件。在热水器行业上,曾经上演过非常有名的“两万之争”,其实深究原因,也是拜万家乐所赐。“万和”的创始人卢楚其,当年在万家乐鼎盛时期,是万家乐的配件供应商,并为其搞技术研发。后来,卢楚其发明了一种新的打火技术,巿场前景非常广阔,于是便极力推荐给万家乐,要求万家乐启用新技术。哪知道万家乐当时的产品根本不担心卖不出去,所以哪里会有兴趣去理他呢?当卢楚其用满腔热情去游说万家乐,却遭到一次次的无情拒绝时,他对万家乐彻底绝望了,于是决心另起炉灶,成立“万和”。几年后,凭借万家乐抛弃的技术起家的“万和”,取代了万家乐的霸主地位!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