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微软的模仿生涯(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先模仿,再打压”的市场策略
微软有史以来的发展策略和企业文化,是从来不会去主动创新,也缺乏主动创新的传统。但是,微软模仿、吸收和“污染”他人原创技术的能力却就如火纯青。
事实上,纵观微软的发展史,微软更擅长的是模仿和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例如,盖茨赖以扬名立万并最终发家致富的Basic语言,是上世纪60年代达特默斯学院的两位教授创造的。而微软起飞的翅膀DOS,则是向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购买的。
以微软的Office产品为例:纵观过去30年间Office产品的发展,虽然微软在Office 6.0之后连续推出Office 7.0、Office 97、Office2000乃至最新的Office XP,但实际上在电子表格及图表制作之后,激动人心的变化几乎没有。而微软一再想对Office的数据集成进行修改,并且也对一些小问题做了些修修补补,但并没有完全解决Office中最关键的集成问题,直到其近期提出了研发中的Office 12。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软件业从诞生起,就具有开放的传统。但是,微软改变了这个传统,并为软件业的发展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可以说,今天软件业的许多游戏规则都是微软自己制定的,微软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成功者必然有其成功的理由与秘诀所在。微软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企业,肯定也有其与众不同的成功策略。事实上,总结微软的成长之路,我们很容易就能够总结出微软的一条鲜明的市场策略,这也是它一贯采用的手法,这个策略可以用六个字总结——“先模仿,再打压”!
且让我们看看微软是如何先模仿别人,再打压竞争对手的。我们不妨借微软与网景公司的网络浏览器之争,来证明一下。
20世纪90年代中期,网景的Netscape浏览器曾经一度主导网络浏览器市场,尽管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学生的业余作品。但由于后来微软大打免费牌,借助网景的创意开发出IE浏览器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捆绑,网景的浏览器市场开始大量流失。微软的这张免费王牌不但奏效,而且促使网景公司的发展情况每况愈下,以至于到1998年年底时被美国在线(AOL)并购,而微软也因此惹上了反垄断的世纪官司。如今,网景浏览器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降低到3.4%,下滑到了历史新低,而它的竞争对手微软的IE浏览器市场占有率则高达96%,在全球浏览器市场稳居霸主之位。
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与金钱实力。微软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在Windows里,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显然无法与微软抗衡。
虽然可以说微软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实际上还从未曾真正通过自己原创的设想,开发出过市场需要巨大的产品,前面提及的Basic、DOS和IE浏览器自不必说,微软其他的主要产品Windows用的是Xerox和Apple的技术,Excel其实是Lotus1-2-3的复制品,Word纯粹是对Wordstar、WordPerfect的跟风……这些模仿的产品构成了微软的主要力量。而一些所谓自己的创意和产品,如Bob、MSN、Slate、Mungo、Park等则无一显著成功。
青出于蓝的FUD战略高手
面对全球Linux势不可挡的势头,尤其是各国政府青睐Linux形成浪潮之极,微软终于开始放下蔑视的身架,停止以往简单鲁莽的谩骂策略。为了保住自己老大的位置,微软不得不采用FUD战略,对Linux进行狙击。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在狙击Linux方面,微软创造了FUD的最经典案例。透过FUD,微软狙击Linux的手段也大白于天下。
微软实施了FUD战略。FUD就是恐惧(Fear)、不确定(Uncertainty)、怀疑(Doubt)的缩写,是行业垄断巨头对付比自己弱小的竞争对手时使用的竞争手段之一,是行业垄断者对付后来创新者最“下三滥”的策略,却也是最实效和最灵验的招术。
FUD策略,通过直接吓唬对手及胆敢与对手合作的公司,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动摇竞争对手客户的信心,使其产生先动摇,进而产生怀疑的心理,从而挤掉质量和技术优于自己的产品,使其难以有效形成市场力量,确保独家垄断。使得用户无法得到最佳的产品和服务,整个行业的创新也被阻碍。公司越强大,FUD运用出来的效果越佳。
虽然,微软是历史上使用FUD策略最成功的公司。但是,与其在产品和技术上缺乏创新一样,微软并不是FUD的发明人,首创者算是是IBM。微软却将FUD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来,就连打击竞争对手的战略,微软都是模仿别人的!
FUD首次被IBM大规模使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人认为,是当时IBM大型机之父阿姆达尔创造出了这个词汇。阿姆达尔缔造了IBM 360的辉煌。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离开IBM创业,他自己就变成了FUD攻击的目标。那时候在计算机业,最悲壮的事业就是选择与IBM作战!如同今天选择同微软作战一样。后来,微软成为行使FUD的第一位公司。
最近的这一场狙击Linux的“战争”,不是一场“局部战争”,而是一场世界性的大战。战火不但在中国,也在美国;不但是在个别国家,而是在无数的国家。面对到处都是看不见的敌人,微软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当然,战争也许还没有结束,战争也许才刚刚开始。但这不是本文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我们只是想说明——微软模仿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表现罢了。
模仿只是微软的手段而已
模仿是为了超越。练书法的人都会经过临摹这一步,在临摹过程中学习控制自己笔法和结构的习惯,以期贴近临摹的对象,但是临摹得再像,那也是像他人的作品,也得不到突破。临摹古人的作品只是手段,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作品才是目的。能够从临摹中学到他人的精髓,将他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特点融为一体,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那他就取得了成功。
如果微软一味只会模仿,没有自己的创新,那它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微软最大的特点是从他人那里(或许是竞争对手的产品,或许是用户的建议和反馈)获得构思,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开发出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界面友好,人性化的产品。从模仿他人到被别人模仿,微软的成功确实给只会单纯模仿的企业上了一课。
当然,一味地从模仿中去创新,总是在实施“拿来主义”,也会使自己内部的一些人厌烦。例如,2003年2月,David Stutz,微软与开放源代码社区之间最具人格魅力和最具说服力的“大使”,终于选择离开微软。作为微软与自由软件界之间沟通的最重要“桥梁”。这位曾经是音乐家的“大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了临别谏言。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奉劝微软开始真正有所创新,而不要永远模仿别人,不要永远固守PC软件传统模式,否则必然被开放源代码大潮所冲垮,必然为时代所抛弃。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