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海归创业恰逢其时(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海归创业恰逢其时
这些年来,在国内外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海归,涵盖了新经济、风险投资等各个领域,他们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生产力的代表,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经济的强有力的推动者。我记得一个朋友曾经说过:如果你后悔10年前没有回国创业的话,现在回来,以免10年后你又后悔。在他看来,回国创业,前途无限。实际上,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海归创业恰逢其时。
互联网改变中国
互联网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少数人发财富,而是通过互联网经济实现真正的革命,使整个国家更具有活力和动力。尽管互联网还被大多人说作“看不懂”,但他们知道,提前冲锋的时候已经到来。张朝阳和他这一代归国创业的留学生,在历史和时代的舞台上担任的是一个双面角色;一方面,他们让中国人通过他们来完成了互联网启蒙,并且继续推动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在全球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中国目前已发展出几十万多家网站,而这些网站的建立相当大一部分都出自知识型的海归或企业新型人才之手。上这些网站的中国网民人数接近一亿人。而中国的移动通讯用户已达到了两亿多人,并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移动通讯大国。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的影响之大。
除了创办互联网站外,海归们也非常积极地把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结合起来。我觉得新经济、网络经济应当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同传统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更有用武之地。在这方面,我创办中国项目网(http://www.SinoProjects.com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经济登上了信息快车。嗅觉敏锐的人会明白,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最具竞争力的海归
这两年媒介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海待”——即海归待业人士。这与海归一度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对比十分鲜明。几年前海归身价的升值激发了很多人出国留学,而他们中的某些人回国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许多人为“海归”的贬值感到惊诧。我认为,根据中国目前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优秀学子出国留学,依然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提升自身价值和学习才干的最重要有效途径之一。有真才实学的“海归”的价值并没有“贬值”,“掉价”的是没有才干、只是到国外混一混的人。具备竞争力的海归仍然会在职场、商场吃香。
综观本书中海归创业成功者的经历,我认为最具竞争力的海归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共性和基本特征:
高学历:基本在国内接受大学基础教育,留学海外(以欧美为主),少部分在国内有过创业历史;海外留学大部分接受过MBA或经济领域教育,少数部分接受技术教育后抛弃本专业学习,开始创业。与高学历想对应的是学习能力的增强与大脑智慧的极度发挥。
从事高新产业:无论是IT通信、互联网,还是金融投资、影视传媒、咨询公关、律师服务等,都与高科技或新兴市场相关。最具竞争力的海归总是能够及时抓住高新产业市场机遇,把它与自己的创业与职场发展紧紧相连。
受过外企规范训练:有在海外企业打工经历,在得到西方国际化大公司的规范化熏陶与磨砺后,逐渐从底层做到中高层经理人,逐渐分化为两类:一类是继续成为更高一层外企职业经理人,而有的是在做到一定职位后,发现新的市场机遇,于是跳槽开始自己全新的创业生涯。一般来说,参与国际化大公司的规范运作是每个海归创业者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中西合壁:今天的整个世界市场越来越走向融合,未来最具竞争力的海归必然要求学贯中西、东西合壁,既了解西方的商业规则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也深谙中国之道,把西方的国际化准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呼唤更多的海归创业者
因为“海待”,很多人说中国的海归过剩了。我认为,海归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呼唤更多的海归回国创业。中国目前有几百万家企业,中国每年的出口达到了5000亿美元。但这主要获得的是价值链上的底端,大量的设计,品牌,管理,出口,保险,营销,等高端收入是都让外方挣去了。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等高速发展地区需要大批国际化的人才。
实际上,中国在很多行业的海归人力资源都是世界第一的。海归的目标和优势就在于要为这些资源在全球范围寻找市场,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了,但我们一谈到开放,似乎就是招商引资,就是把外国公司吸引到中国来。其实,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觉得对外开放应当包含一层更广阔的含义,那就是应当鼓励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有一种说法:20世纪60年代,欧美公司在战后复苏的基础上开始了规模化的跨国经营;70年代,日本人开始大批量出国、创建跨国公司;80年代,韩国人开始了同样的旅程;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该是中国人创建跨国公司的时候了。比如中国的汽车行业,现在仍然对国外汽车技术顶礼膜拜。大家整天谈论的无非是把那家大公司的技术和生产线引进来,做更多的车出来瓜分国内现有有限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行业最应该向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韩国学习。那时他们的汽车技术与欧美的差距比现在的中国只大不小。但是他们闯入北美市场后,以低价位为开路武器,通过自身艰苦的开拓和市场的推动迅速缩短了与欧美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中国汽车行业应该认识到:通过引进技术和开辟国内市场永远无法追上国际先进技术,也无法使这个行业真正发展成为永久支柱产业。只有进入欧美国家市场,用他们的市场力量为动力,才能赶上并创造先进技术和产品。要做到这一步,这就需要大批真正懂国际化运作的海归人才。
美国商会前主席、安利公司董事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曾说过,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应更多地走出去,发展海外市场。他说,在当前贸易全球化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些新的资源,学习到新的技术,开拓一些新的业务,把“中国制造”变成“全球制造”。
许多人预言,海归弄潮儿将引领中国经济跃上国际舞台,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指日可待。我坚信,海归创业者们的回国,必将为中国创业大潮推波助澜,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