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永远不要失去热情



母亲依旧充满热情:“你看呀,那浓雾,那四周若隐若现的灯光,还有消失在雾中的船带走了令人迷惑的灯光,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母亲的热情极大地感染了拿破仑·希尔,他也着实感觉到厚厚的白色雾中那种隐藏着的神秘、虚无及点点的迷惑。一颗迟钝的心得到了一些新鲜血液的渗透,不再没有感觉了。

  母亲转过头,凝望着希尔,语重心长地说:“从你出生之日起,你就一直在聆听着我给你的忠告。不管以前的忠告你有没有听进去,但今天的忠告你一定要听,而且要永远牢记。那就是,世界从来就有美丽和兴奋存在,她本身就是如此动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你自己必须要对她敏感,永远不要让自己感觉迟钝、嗅觉不灵,永远不要让自己失去那份应有的热情。”

  母亲的这番话让拿破仑·希尔永远地记在了脑海里,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终实践着。

  真正懂得享受人生、把握人生的人,即使在生活平淡如水时也能发现激情的所在,他们会调整自己,他们能让平静的水面泛起涟漪,他们会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对生活对人生的热情和信心。这样,他们的热情就一直很饱满,思考力与创造力一直都很旺盛。如果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才能,那么,必定是更具热情的那个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纽约有支橄榄球队,他们的热心观众很少,支持他们的力量很弱,结果他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信心,比赛起来也没什么热情,表现很差。后来他们到了波士顿,这里的市民对这支新来的球队很是好奇,支持他们的热情十分高涨。比赛时球场挤满了人,这里的市民都相信这支球队一定可以取胜。望着场外热情的市民们,这支球队感到了一种很强烈的被信赖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于是,他们在比赛中重新找回了信心和热情,表现越来越好,次年他们就几乎跃登联赛的首位。

  一个人的热情就如同油灯上的火焰,有人给它加油,它便能一直燃烧下去。那么,如何才能让热情之火不灭呢?拿破仑·希尔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深入了解每个问题

  ☆做事要充满热忱

  ☆多传播好消息

  ☆培养“你很重要”的态度

  ☆强迫自己采取热忱的行动

  ☆身体健康是产生热忱的基础

  ☆要知道你是个天生的优胜者

  ☆要用魔法成分--希望来激励自己

  记住:保持你对正确事情应有的热情,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16.享受读书的乐趣问:你能把读书当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吗?

  答:这个好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籍,尽管网络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依然离不开书籍,因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而是书本的气息。

  读书的乐趣,妙不可言。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阵阵醇醇的墨香,感觉就好像春日里走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感受着点点的水汽,看着湖边摇摆的柳枝,听着树上唧唧的鸟鸣声,脸上吹着柔柔的风,是何等的惬意!

  啃读着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总有一种大快朵颐的感觉,就如同蚕在吃着桑叶,一口一口地把营养消化了。同时感到有个声音萦绕于耳旁,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有时如同大海上的惊涛骇浪席卷而来,有时好像山谷间的涓涓细流叮咚作响。或许,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心灵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吧。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你徜徉于唐诗宋词里时,你会觉得正在和李白、苏轼对酒当歌;当你漫步于那些长篇小说里时,你会觉得像是坐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面前听他们诉说;当你步入哲学的殿堂时,你会觉得是在听爱默生、黑格尔讲课。每每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我们就能深深地体会到这种乐趣。

  很多名人都谈到过读书的乐趣,其中以欧阳修的读书三乐--马上、厕上、枕上最为著名。欧阳修的读书法的确是人生至乐之境,这也说明读书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有兴趣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而没有必要非要求得一个好的环境--读书是个人的兴趣所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给他任何好的条件也没用;而喜欢读书的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手翻开书来阅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诚然是古代那些清贫的读书人为了慰藉自己而给自己的鼓励,有点阿Q精神。但是我倒不觉得这三句话是对古代读书人的讽刺,我认为,这是他们坚持十年寒窗苦读的精神动力,没有了这动力,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苦?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欧阳修那么洒脱,社会上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像李白、欧阳修、苏轼等这些人那么愤世嫉俗,大部分的穷书生是从这三句话中得到了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乐趣。

  读书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喜欢读也喜欢炫耀的。他们很热情,总是担忧其他人不会读、读不懂,因此,他们很乐意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的方法;第二类是那些纯粹的书呆子,他们食古不化,读书只是为了背诵“圣人”的句子,然后摇头晃脑地陶醉于书中的精彩道白。这种人看的书基本上都是“名著”,并常常把自己定位为“精神贵族”,也因为如此,他们一般是很孤独的。李白云:“古来圣贤皆寂寞。”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最后一类是那些老学究,他们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当成是做学问,有时会因为一个词语、一个标点而把自己弄得很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