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第一”和“惟一”,这是陈海在大学时代就已形成的独特思维和行为准则。大学生、中学教师、财经记者、创业者……这些社会角色的转变,概括了陈海的心路历程。
“孤独飞翔”的作家梦
世事往往阴差阳错。1995年,当陈海接到某国家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单时,他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喜悦。虽然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但这样的结果却与陈海多年以来的北大梦相距甚远。一直到新生入学,他到学校报到注册,漫步在位于武汉桂子山上风景旖旎的校园时,他的心情才有所平静。学校严谨的学术环境、浓郁的人文气息逐渐填补了他的失落,陈海心怀多年的文学梦开始微微抬头。
“惟楚有才”。湖北是个出才子的地方,方方、池莉、邓一光、刘醒龙、刘继明……无一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酷爱文学的陈海心怀憧憬地进入到中文系。大学前两年,陈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文学作品的养分,梦想着像家乡的作家们一样,日后能够推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在图书馆,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众多大家的作品,包括后来成为他忘年之交的中国两位名作家的作品。这两位作家,一位是中国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刘继明,另一位是他到北京后结识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刘毅然。
1997年夏天,陈海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中篇小说《孤独飞翔》。在完成创作的第二天,他便迫不及待地怀揣文稿、抱病直奔湖北省作家协会,准备找熟悉的编辑谈稿。刚进作协大楼,一个披头散发、衣着随意的人迎面走来。陈海乍一看,觉得面熟-这不就是刘继明吗?他曾多次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他的照片,现在对方如此真实地从对面走来,陈海觉得好像见到了久违已久的朋友,忍不住张口叫住刘继明。
刘继明回过头来,有点惊讶地看着这位素不相识但却准确叫出自己名字的人。陈海上前几步,在自我介绍后,他递上自己的稿子,直率地说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刘继明是个开朗而不拘小节的人,他被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执着所感动。刘继明把陈海叫到自己家里,沏上一壶热茶,开始了关于这部小说的对话。谈话结束后,刘继明握着陈海的手,郑重其事地对他道别。
这次毛遂自荐让陈海受益匪浅。刘继明向杂志社推荐了陈海的作品,杂志社也以重磅推出。脾气相投的两个人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陈海一下子进入了文学圈,见到了许多作家和文学家。大家经常一起讨论文学现象,研讨文学问题。1997年,陈海的这部中篇小说获得了“路遥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当作家,对陈海来说似乎成了最理所当然的事。
铁肩担道义的“内参记者”
升入大四,严峻的就业压力让陈海开始觉察到不寻常的危险讯号。因为当时文学期刊的不景气,一心想当作家的他逐渐认识到,根本没有文学期刊敢要应届大学毕业生。
陈海转移了目标,开始发一些更加“现实”的文章。从作家到记者,这个转换并不困难。陈海很快就得到给当地最畅销的报纸-《武汉晚报》写稿的机会,并且一开始就写内参-这也许是陈海写作水平的体现。要知道,内参都是给领导看的,而且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的阴暗面,这更需要写作技巧与能力。
“我天生对社会的阴暗面比较敏感,所以当时所写的内参主题常常涉及到大学生思想危机、大学生同居堕胎、校园暴力等问题。用小说家的眼光看大学这个小社会,其实很有意思。”鲜活的内容和犀利的文风使陈海得到了内参主编的赞许,并和他长期约稿。当时,陈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是刚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的兴奋感令他投入了所有的激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