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族 上一节 回书目  下一节

第二部分 甲午风云
李经迈最受欺负却最有“心劲”
作者 : 宋路霞



  纵观老李的这三个儿子,性格和经历有很大不同。李经方从政,李经述治学,李经迈经商(也办过外交)。性格上一个豪放,一个谨慎,一个孤僻。而且三兄弟之间,除了老大、老二有共同陪老爸出访欧洲的经历之外,看不出有什么合作和亲密友好的迹象。尤其是最小的李经迈,好像远离了两个哥哥,独立游离于外,很少看到他参加大家族生活的记录。恐怕他老爸未必能注意到这一点。

  这也难怪,这与他的出身有关,受了旧时大家族的传统生活规则的制约。 李经迈的母亲莫氏,原是老李的夫人赵氏的贴身丫环。赵氏多年生病,莫氏总是尽心尽意地服侍在侧,时间长了就像自家人一样。她聪明勤快,而且长相也非常好看,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很讨人喜欢。

  太平天国被打垮之后,李鸿章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两项要职,两处衙门一个在天津,一个在保定,他就得常年两头跑,一般情况下据说半年在天津,半年在保定。赵氏多病,不能总是随侍丈夫,李鸿章不在天津时,就由莫氏随行服侍。日子久了便收房为妾。李经迈就是莫氏生的孩子,一双眼睛又大又亮,酷似其母,大概是李氏后人中最“酷”的一个。

  尽管如此,由于是庶出,他在家中没有什么地位,在其父去世后,甚至还要受些欺负。 李经迈(1876—1940),字季高,号又苏,别号澄园,从小大概不善于用功,也许因是最小的孩子,有些娇惯,他们家谱资料上没有关于他的功名的记载。他的一些头衔都是朝廷看在李鸿章的面子上特赏的,如特赏主事、特赏员外郎、在工部都水司行走、赏戴花翎、以四五品京堂用、特旨以三四品京堂候补、特赏头品顶戴等等。这些头衔大都是些名誉性的空衔,并没有什么实权。实际上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和他的哥哥们一样,在洋人老师的辅导下,在学习英语上下过不少功夫,所以他后来能担任驻奥地利大臣,还曾随同贝勒载涛出国考察陆军。

  辛亥革命后他和母亲莫氏也避居上海,住在上海华山路,并在那儿大做房地产生意。上海人讲的“半条华山路是李家的”,实际上指的就是他的房地产。据他的一个内侄(李经方的内侄)刘因生老先生说,李经迈英语讲得很好,喜欢跟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做地皮生意喜欢向西部发展,李经迈也跟着向西部发展,所以生意越做越大。华山路上的丁香花园原先就是李经迈的,后来还在那儿附近造了上海最好的公寓大楼———枕流公寓。

  他还在那儿买了很多地皮,随着租界里地皮的升值,他成了巨富,生意上从未失败过。民国初年,他们的一家亲戚孙多森(光绪帝师孙家鼐的侄孙,也是李瀚章的外孙,中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上海阜丰面粉厂的创办人)在上海造豪宅,就是从李经迈手里买的地皮,那豪宅就是现在华山路武康路路口的那一片淡黄色的漂亮小楼。 生意做大了难免遇到麻烦。有一天他刚到家门口就遇到了一伙绑匪,好在他在北方时练过几手拳术,而且已经到了家门口,他几招下来就一个跟斗翻进墙去了,绑匪没能得逞。从此他雇了几个白俄当保镖,日夜随身护卫。

  据说他人非常聪明,除了考科举外,他什么事都能略胜一筹。由于他的庶出的身份,在继承遗产的时候分到的财产并不多,连李国杰都要欺负他(李国杰只比他小五岁),把最不值钱的股票分给他。可是股票到了他的手里,被他七捣鼓八捣鼓,都变成值钱的股票了。李国杰分到的财产倒是不少,但没过多少年就捉襟见肘了。 去过李经迈家的老人说,他家里的陈设完全是中西结合式的,有很多皇家赏赐的中外礼品,墙上既有祖宗画像,也有西洋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进门的地毯,竟是一张巨大的白老虎虎皮。还有不少藏书。他的藏书处叫“望云草堂”。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国超出国前,将藏书全部捐给了震旦大学图书馆,计有一万多册。

  该馆非常重视这批藏书,为之专门定制了很多带雕花的高大的书橱,还辟出专室陈列,名之为“李氏文库”。该图书馆的馆长还在该校的学报上撰文专门介绍了这批藏书。解放后50年代院系调整,这批书归入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但是书已按类分散上架到大库,所以李经迈的藏书是在复旦图书馆,但“李氏文库”不存在了。 也许是在李家受欺负的原因,他养成了孤僻而倔强的个性。1937年他六十岁时,曾自撰墓志铭说:“文忠年五十四而生余,余年二十六而文忠薨……综计一生,所作者不甚爱惜之官,所办者无足轻重之事,所遇者全无心肝之人,所闻者不知羞耻之言!”将六十年来的积愤都宣泄在纸上。 抗战胜利后不久,他的儿子李国超卖掉了家产到香港去了,后来又到了英国和美国。

  临走前,把带不走的一些家族史料,如祖先画像、照片、书信、账本等分装在五个箱子里,寄存在上海合众图书馆的顾廷龙先生那儿。解放后顾廷龙先生将之带入上海图书馆。李国超似乎不屑于与李家的人往来,走后没有跟李家在大陆的人联系。李家人只是从美国福尔索姆先生的书上知道,他曾在旧金山生活,后代曾在联合国工作,如此而已。最近几年李家续家谱,他这一房仍未联系上。


上一节 回书目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