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城市的新群体

作者:颜良成

字体: 【




  每年年末年初,劳务大军便往返于城乡之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道风景——民工潮。在年复一年的民工潮中,留心的人注意到,近年来悄然发生了变化,补丁加补丁的蛇皮袋越来越少,簇新的拉杆箱多了起来;灰头土脸、表情木讷的越来越少,衣着光鲜、神情自信的多了起来——这就是第二代民工,也有专家将其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第二代民工是哪些人?简单地说,就是指家在农村,年龄在16-30岁之间。有专家对此提出了“七八九”的定义: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80年代受教育,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是一个漂泊在城市中的新群体。据江苏省苏州市调查,全国在苏州打工者达500万人,占全市劳动力的2/3以上,其中80%又为第二代民工。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8.6岁。全国大约有2.2亿农民工,第二代民工就有1.7亿之多。对于被农村“挤”出来的第一代农民工,人们一般称其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于第二代民工,如果单纯地理解为“剩余劳动力”已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对城市而言。民工新生代已是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外延扩张储备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怀着抱负和理想,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接受城市的洗礼,创造着中国的明天。
  
  “80后”进城,完成农民工队伍的结构转型
  
  根据年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形成了两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初进入城市:第二代农民工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新世纪进入城市。今天,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农民工又开始陆续融入第二代民工大军。第二代民工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不少是独生子女;在逐渐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很少受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在信息化社会中成人,思想理念较为前卫。因此,他们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在民工荒的今天,农民工的队伍已经悄然完成了更新换代和结构转型。这种农民工群体内的变化。带给人们的是有喜也有忧。
  第二代民工与第一代民工 从总体上看,民工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群体。非工非农的社会处境,恶劣的工作环境,权益不断被侵害等等,使他们不断处于矛盾与焦虑恐慌之中,第二代民工有着与第一代民工截然不同的生存理念和处理事务的方式。首先是打工动因迥异。从进入城市打工的那天起,第一代民工普遍将谋生赚钱作为第一目标,基本上是单~的经济型目的。他们为了抚养老小,养家糊口,拼命挣钱,或是为了盖房子、娶媳妇而省吃俭用,昼夜工作。而新生代民工则是以“羡慕城市现代生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生活”为目的,打工挣钱则在其次。少数二代民工非但不向家里寄钱,还要家里补贴方能在城市里生活。其次是生存方式不同。第一代民工在城市打工风餐露宿,重活、脏活、累活,都是他们挣钱的工种,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他们也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而第二代民工则比较挑剔工作,不再为难自己。据广州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求职民工平均携带现金七百多元,50%的人居住在出租屋。33%住在亲友家,8%住在旅店,只有17%住在工厂宿舍。如果受到歧视,他们会摔门而去:如果受到侵害,他们会奋起抗争。挣了钱也很少寄回家,多数自己花光。第一代民工有着较深的乡土情结,他们打工因生计所迫,出于无奈,挣了钱还回到农村,城市不是他们久居的地方。而第二代民工对农村的感情则日益疏远,他们向往着城市生活,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有人发出死也不回农村的誓言。第一代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长,陆续叶落归根,回到农村。而第二代民工则怀着梦想在城市漂泊,在人生旅途上艰难地跋涉。
  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 第二代民工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缺乏感情。他们希望通过进城打工经商,在城市安家立业,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可是。像前辈一样攒足了钱再回农村。他们也很难做到。他们本来没有多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经历,对家乡的认同更多地系于亲人的情感。耳濡目染城市文化过程中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让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他们与城里人相比,总会“矮人一等”。在理想的工作岗位竞争中,他们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不得不从事城市青年不愿干的事情。政策性歧视和人格上的不平等,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尊严与地位。第二代民工大多到了恋爱、结婚、生子的年龄,这是一个躁动的青春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农村老家的人自己看不上,城里的人看不上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另一部分青年民工不得已回家相亲解决婚姻问题,常常是见一两次面,认识不久就结婚了,这样的婚姻因为缺乏感情基础,不少很快就解体了。专家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农村“闪婚”。第二代民工的婚姻难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民工青年与企业老板 新生代民工虽然出身贫困,但同样追求现代生活方式。对劳动的工种、强度都会有所挑剔,而且他们出来打工是为了闯天下、开眼界,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或者为回乡创业打基础。因此。他们不能忍受老板的冷漠、白眼和欺压,在工作不满意的情况下,他们会甩手就走,甚至与老板对簿公堂而不留情面。企业老板对第二代民工也看不顺眼。但又不敢颐指气使,因为近几年的民工荒使老板们不得不对工人客气三分。企业的用工荒更增添了二代民工选择工种的机会,有了与老板讨价还价的筹码。在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青年民工的跳槽离职便成了首选。据广东省惠州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第二代民工频繁跳槽或离职,是导致企业用工难的原因之一。有人把企业用工形容为漏斗型,即一头进一头出。企业用工长期处于无法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员工流失率高达50%。一些企业认为,企业本来招工就难,而招进来的工人经过培训上岗后,工作一段时间就跳槽。有一些工种年轻员工不愿做,年龄大的员工又做不来。民工市场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在边缘漂泊,寻找城市的入口
  
  新生代农民工到城里务工,一方面是由于生计所迫,而另一方面是寻求人生的新出路。在城市的夹缝中他们苦苦挣扎。然而,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难以突破农民的宿命,在城市漂泊若干年后,除少数能留在城市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再回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如今,他们正在城市的边缘不知疲惫地寻找着进城的入口,漫无边际地探索着人生。
  蓝领与白领间叩问 第二代民工大多为知识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