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银潮滚滚,呼唤孝道立法

作者:王高岩

字体: 【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中央电视台“大家说法”栏目策划的一期关于养老的专题节目中指出: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43亿,占人口总数的11%。老龄化社会正在向我们阔步走来,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现实。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已经成为直接关系到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民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安邦大计问题。同时,李立国指出:面对滚滚银潮,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除了国家加强养老制度和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外,全国人民发扬中华民族尊老尽孝的优良传统,从自己做起,让家中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是解决老龄化社会诸多难题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公民继承中华民族尊老尽孝传统美德。竭尽孝心孝敬老人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家一定还记得两年前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不孝罚单事件。2006年春节前夕,上海平凉路街道敬老院针对很多子女将年迈的父母送到敬老院就觉得万事大吉,很少来探望他们的实际情况,立下规矩,春节期间。子女如果不来探望住在敬老院的父母。就要交50元的管理费作为不孝罚款;上海南京东路街道则定下制度,子女无论以何种借口,凡连续3个月不探望父母的,社区就要张榜公示,此榜被称为不孝榜。这两个举措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评论将这些举措称之为道德劝诫,呼吁有关部门从更深的层次上予以关注。一时间全国上下纷纷谴责各种不孝之举。进而在当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这个问题也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不少代表提交了提案,直言上海这一典型事件绝非个别现象,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而且反映出的问题非常严重,希望国家对尊老尽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丢失的现象引起重视,尽快出台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中央电视台“两会”专题节目“岩松信箱”为此还专门做了一期节目。
  两年多过去了,谴责归谴责,议论归议论,风声过后,收效并不大。去年,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显示,子女照顾不周已成为上海老年人最大的心病。在健康、收入等指标普遍上升的情况下。子女照顾的分数却同比下降了2.2分。最近,有关机构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4个城市以孝心为主题。对一些青年人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则显示,当问到:“如果你是个有经济能力的成年人。在父母因年迈或某种疾病需要大额费用时,你会怎么办?”时,选择想尽办法并不惜倾家荡产的仅占30%,而选择量力而行与听天由命的竟分别占了62%和18%。在前提条件——“有经济能力”如此明确的情况下,得出这样的调查结果,实在令人深思。现实生活中不孝敬老人的事例也还屡见各种媒体,经常发出令人心痛的拷问。
  
  令人心痛的影像
  
  2008年4月中旬,初春的沈阳,夜晚微风轻拂,给人一种从严冬中熬出头的舒畅感觉,铁西广场附近的居民们,晚饭后纷纷走出家门,享受着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气息。突然。一辆救护车响着刺耳的尖叫声,风驰电掣般驶入附近一家医院,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从车上抬下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从他们那急促的脚步中可以断定,此人病情不轻。随车而来的还有一位步履蹒跚的老爷子,老人家流着眼泪、跌跌撞撞地跑步跟在后面,当被挡在抢救室外时,他泪眼婆娑地紧盯着抢救室的门。那刻满皱纹的脸不时痛苦地抽搐着……
  大约一个小时后,抢救室的门打开了。老爷子赶紧上前,哆嗦着嘴唇,焦急地问:“医生,我老伴怎么样了?”医生拉起老人的手低声说:“老人家,晚了,您节哀吧!”老爷子听后双腿一软,蹲了下去,白发苍苍的老人竟双手掩面呜呜放声痛哭起来,那哭声凄婉、悲凉,在走廊里回荡着,听了令人心碎,护士和周围的人无不潸然泪下。从老爷子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人们得知,老太太没有工作,80多岁的老俩口就靠老爷子那点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刚才为了赡养费的问题又和儿子争吵起来,结果儿子不仅出言不逊,还骂骂咧咧地推了老太太一把,结果老太太急火攻心,一激动,引发了心脏病,看到母亲犯病,不孝之子竟扬长而去。
  2008年1月的一天,时值隆冬的大连又遭遇寒潮,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刮到人的脸上,就像小刀割肉似的疼痛难忍。下了班的人们,在寒冷的催促下,纷纷迈着匆忙的脚步往家中奔去。到了晚上7点以后,大街上的行人已经很少,人们都在温暖的家中享受着天伦之乐。而此时,中山区一条街道的背风处,一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妇,靠着墙角,瑟瑟发抖地蜷缩在棉被中,仅露出捂着棉帽子的脑袋,哈气已经在他们的眉毛上凝结成了白霜,两双噙满泪珠的老眼,一起盯着对面住宅楼上一扇亮着耀眼灯光的窗户。老人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露宿街头已好几天了,一些人以为他们是无家可归的拾荒者,其实不是,他们是被亲生儿子撵出了家门,他们的家就在老人眼睛紧盯着的房子里,相距只一步之遥……
  2007年5月下旬,端午节即将来临,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河北农村妇女,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一天后,连夜就着昏暗的灯光包好一小筐粽子。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她又急急忙忙起床点燃灶火煮起粽子,当香气四溢的粽子冒着热气出锅时。这位妇女脸上洋溢起一丝母亲特有的微笑。她将热气腾腾的粽子全部装到小筐中,穿过乡间土路,踏上了开往南京的一列火车。
  原来这位妇女的儿子两年前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谁知孩子上学后就没再回过家,连春节都没露面。想到儿子从小最爱吃自己包的粽子。思儿心切的她赶在端午节前包好粽子来到南京。
  她与儿子在学校大门口相见了,迎接她的不是喜悦的目光、温暖的问候,而是紧绷的面孔、冰凉的话语:“你来干什么?”
  十分钟后,这位妇女流着眼泪对儿子说:“我包了你最爱吃的粽子,你拿回去吧!”“我不要,你快走吧!”儿子不耐烦地催促着。这位千里之外颠簸而来的母亲没坐下歇一分钟,没捞着喝一口水,就这样被儿子赶走了。
  这一幕被学校的一位老师看到,她连忙追上这位妇女,请她一起回学校,这位妇女赶紧擦去眼泪,掩饰着悲伤,连声说:“不用了!不用了!”迅疾消失在人流中……
  上述三件事在近几年众多不孝的事例中,虽算不上最恶劣的。但也是比较典型的。全国老龄委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当父母耗费一生将子女培养成人,老了只能靠退休金维持生活时。仅有26%的人能拿出工资的5%-10%孝敬老人,38%只能象征性地给一点赡养费,最可悲的是,还有6%的人是寄生虫,依然依靠父母养活,而且这部分人的比例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同时。子女们对父母的精神关怀也不容乐观,被调查者中对父母的生日能脱口而出的仅占27%。许多人每天用电话呼朋唤友。却很少想着给父母打个问候电话,更别说登门探望。孝心在一些人心中已经或者正在开始遗失。
  
  尊老尽孝教育缺失
  
  孝心遗失演出了一场场当代家庭伦理的悲剧。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