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感动中国的美国老太太

作者:王增勤

字体: 【




  “按照中国风俗,我要过90岁生日了。能在今天见到中国新生婴儿,我很高兴。”2007年5月10日上午,定居于山东省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的美籍九旬老人牧琳爱女士,身穿隔离衣,特意来到她担任名誉院长的山东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妇产科病房,以迎接新生命诞生的方式,庆祝自己的90岁生日。
  一位万里之外的异域老人。为何要在人生暮年定居中国。又为什么会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位老人身上,究竟有着怎样不凡的传奇故事呢?
  
  中国是她一生的牵挂
  
  1902年,一对美国夫妇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1917年5月10日。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在中国的秦皇岛,他们为她取了个中文名字牧琳爱。不久,他们举家搬到山东,在聊城修建了教堂。成立了教会。
  牧琳爱在聊城整整生活了13年,从一个襁褓婴儿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她的记忆中,旧中国留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战乱、贫穷、瘟疫和苦难。“长大后如果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过上幸福生活,那该多好啊!”这成了小牧琳爱幼年时的一个最大愿望。
  在这儿,牧琳爱结识了一个叫小林的小伙伴,他比牧琳爱大两岁,十分帅气。当时。很多中国孩子都愿意跟金发碧眼的牧琳爱玩。小林更是她的“铁哥们儿”。俩人经常在一块玩撒羊羔、过家家和娶新娘等游戏。小林的父母不同意他和这个外国女孩子在一起。害怕惹祸上身,小林就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偷偷地陪牧琳爱玩,并经常给她带来一些好吃的土特产。两人只要有两三天不见面,就都会想得慌。
  1930年底。牧琳爱的父母完成了在中国的使命,要回国定居了。牧琳爱不愿舍弃这里的小伙伴,更不愿离开小林,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走的那一天,小林等人送了她一程又一程,他们都哭了,牧琳爱也哭了,她安慰小林他们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里的一切,还会回来的,我说话算数!”
  牧琳爱一家归国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城。1941年,牧琳爱获得了护理学硕士学位后。她向政府申请,要到中国去支援抗日战争,以便去中国寻找小林。遗憾的是,申请未获政府批准,父母更是强烈反对,她只好放弃了这一想法。次年,她与校友埃德温结识并确立了恋爱关系。当埃德温向她求婚时。牧琳爱提出。婚后要到中国定居,埃德温对她的想法十分惊讶。断然拒绝了。分手一段时间后,牧琳爱无法抑制对埃德温的思念,便又主动同埃德温和好并结婚,代价是她不再坚持婚后到中国定居。
  虽然在美国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家庭生活,牧琳爱的心中仍然对幼年生活过的中国十分眷恋,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一直都没有泯灭。20世纪60年代,她又向丈夫提出了去中国工作的想法,考虑到当时中美没有建交且关系比较紧张,埃德温没有同意。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牧琳爱认为来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又一次同埃德温商量。这一次,埃德温说了句“中国现在还太穷”,仍然没有同意。
  此后,牧琳爱几乎每天都要在电视上留意有关中国的新闻。迫切希望中国早日富强起来。20世纪70年代底,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其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常令她兴奋不已。
  1992年3月。已经75岁的牧琳爱给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写信。委托当地政府帮助寻找她儿时的伙伴。聊城市政府十分重视,不久就寻找到牧琳爱儿时的五个伙伴。他们这时候也都过了古稀之年。不幸的是,小林在“文革”中意外去世,不过他的子女都在聊城,并且生活得很幸福。
  儿时最好伙伴的过早去世,令牧琳爱黯然神伤,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早到中国去,虽然不能在中国定居,不过就是能亲眼看一下自己的儿时朋友,对他们也是个最大安慰呀。
  1992年11月。牧琳爱决定和丈夫一块到中国旅游。埃德温知道中国是妻子的毕生情结,欣然陪同前往,并幽默说这是陪老婆“回娘家”。在山东聊城,牧琳爱走访了幼年生活过的地方。并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几个童年伙伴,她和这些伙伴们一块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和这些年的相互思念,说到激动处,他们一会儿笑声朗朗。一会儿又唏嘘阵阵。随后,牧琳爱和丈夫又拜访了小林的四个子女。林家对这对美国来的“亲戚”格外热情。用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在中国的60多个日日夜夜。牧琳爱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加深了她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日后来中国定居的决心。
  1998年8月24日。深爱她的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牧琳爱独自住在纽约老年公寓里,体味到了难以言说的孤单。虽然她一生大半时光在美国度过。却始终未能溶入到美国文化中去。她越来越强烈地怀念遥远国度里朴实善良的人们。这种怀念日复一日地滋长,终于促使她做出决定:去中国生活。
  于是,身无牵挂的牧琳爱,不顾子女们的反对。卖掉了自己的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于1999年11月15日,远渡重洋只身来到中国,在幼年生活过的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安了家,成了刘庙村的一名新村民,决定在这里度过生命中最后一段美丽时光。
  
  孩子们是她的最爱
  
  牧琳爱到刘庙村后,村民们把最好的一座院落腾了出来。为她配置了冰箱、彩电、电话、电脑和沙发等家用电器和家具。由于在美国生活了近70年,牧琳爱中文已忘得差不多了,村里还为她聘请了一名女翻译。老人对乡村干部和村民的周到安排十分感激,她坚持用自己的钱付清了购买电器和家具的款项,并坚持从此由自己支付电费和翻译工资等各种费用,不愿给乡村组织增加任何负担。
  村里的孩子们听说来了一位美国老奶奶,都好奇地跑过去看。牧琳爱非常喜欢孩子,她用两只手各牵着一个孩子的手,亲切地嘘寒问暖,在这些孩子身上,她好像看到了自己和小林等儿时伙伴的影子。又想起自己快乐的童年。她深情地对这些孩子们说:“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奶奶了。”
  牧琳爱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找她玩耍,老人家里常常聚满了孩子,客厅的地上摆满了玩具。院里的屋顶上也落满了打飞上去的羽毛球,不长时间就得请人爬上去捡下一堆。
  定居不久,牧琳爱对村里的小学进行了考察。她看到学校里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当即为学校捐款3万美元用于建设微机室,并为老师修建了办公室,为球队购买了服装。此后3年间,她又相继捐款近2万元人民币,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该镇其他学校,购置了玩具和音、体、美器材。同时。她还兼任刘庙小学的英语教师,就连镇上中学的英语教师也常到牧琳爱家接受免费培训。每年春节。牧琳爱还为刘庙小学的全校教师们提供一些生活补助和新年礼物。
  牧琳爱还订阅了国外的教育报刊,就让每个孩子都成功问题进行研究。她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国外朋友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及时把中国乡村教育的变化传递给他们,并把研究所得转达给刘庙小学。
  为了感谢牧琳爱,刘庙村小学更名为中美友谊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