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打工妹以普通话赢得财富

作者:张海鹏

字体: 【




  一个来自中原大地的聪明女孩。除了普通话比别人说得好之外,在人才济济的深圳,可以说她一无长处。可是,这个聪明的打工妹,却非常懂得如何放大自己唯一的长处。现在,她早已不是那个在流水线上拿着800元工资的打工妹,而是身住高档住宅、开着本田雅阁轿车的女老板!
  
  凭一口普通话,她当上了白领
  
  今年23岁的杨艳是河南省商丘市人。2002年高考落榜后,她上了郑州的一家私办影视学校。学了主持人专业,没想到两年后这家学校因为办学不规范被吊,销了办学许可证。杨艳虽然不得已退了学。但两年的学习已经让她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2004年5月,她和两位同学一起到深圳打工。费尽周折。她应聘到深圳豪士邦电子厂。在流水线上做了一名插件工,月工资800元。
  豪士邦电子厂是一家大型的港资企业。公司里普通的操作员和一般的技术人员都是内地人。而管理人员大多是香港人。插件工是一份很苦很累的活儿,杨艳每天得工作11个小时。忙得连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每当看到衣着光鲜的文员在舒服的写字楼里上班。工作轻松,工资却比自己高出很多时,杨艳就非常羡慕,可她一无文凭二没技术,怎么会成为文员呢?
  公司的广播员常常在员工们吃饭时,朗诵一段优美的散文或放一段轻松的音乐,放松员工们紧张工作了半天的心情。有一天,杨艳在听广播时忽然想到:自己唯一的长处就是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不能就靠自己会说普通话改变处境呢?要知道,广播员也属于文员岗位啊……有此想法后,杨艳便开始有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纯正的普通话。她还经常在休息时间去广播室和广播员套近乎,有时还主动替广播员朗诵文章。2004年国庆节,公司举行文娱晚会。杨艳精心准备了诗歌朗诵节目。她上台一表演,果然让大家眼前一亮,也给公司老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久,公司一个广播员辞工了,公司老板自然想起了普通话说得好的杨艳,把她调到了广播室。终于利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圆了文员梦,杨艳兴奋极了,暗暗发誓要做好广播工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渐渐地,她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纯正,加上她的声音本来就甜美,所以她的播音越来越受到员工们的欢迎。
  一天傍晚,当杨艳朗诵完一段散文时,公司业务部的副经理杨泰来走进广播室,很客气地对她说:“阿艳,你以后能否当我的老师?”杨艳被问得一头雾水:自己怎么能当副经理的老师呢?杨泰来告诉她:他从小在香港长大,普通话说得很差,好几次和客户洽谈业务时都闹出了尴尬:特别是前不久他在北京和客户谈业务时,因为普通话不标准与对方不能顺利地交流和沟通,还差点让业务黄了。于是,从北京回来后,他下定决心要把普通话学好,便来向普通话说得很纯正的杨艳求教……杨艳恍然大悟,当即答应了。
  从此,每天晚上,杨泰来便找上门来向杨艳学习普通话。尽管这只是额外的工作,并没有相应的报酬,但杨艳教得很耐心。她发现,杨泰来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是因为他说话的语速太快而导致吐字不清,而且他往往在发现自己说得不好时,便干脆着急地改说粤语,这样自然进步不大。于是,杨艳便把他说得不标准的地方逐字逐句地纠正给他听,并告诉他,其实说好普通话一点都不难,只要平时多听多练,把自己说得不标准的普通话和正宗的普通话多做比较,多做练习,进步就会很快。由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再加上是一对一地教学,杨泰来的普通话进步很快,两个月后,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当杨泰来再和一个老客户聊天时。对方大吃一惊,说:“你的普通话进步好快,都可以去香港当指导员了。”
  至此,杨泰来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已经说得比较纯正,不需要麻烦杨艳这位义务老师了。他特地在一家酒店请杨艳吃了一顿饭,以示自己的感谢。吃完晚餐回到宿舍后,杨艳心想:自己在厂里做了几个月的广播员,尽管工作轻松,但工资与管理人员比起来还是较低。公司里有那么多的香港人,他们也肯定像杨泰来一样。有着学好普通话的迫切需要。自己何不建议公司老板。专门为公司里的香港人办一个普通话培训班,由自己做辅导员呢?只要自己的辅导有效果,公司肯定愿意提高自己的待遇。
  第二天。杨艳鼓起勇气向公司总经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总经理一听,对这个提议大加赞赏,当即拍板同意。过了一天,公司办公室主任就送来了关于面向香港管理人员举办普通话培训班的通知。杨艳广播通知后的当天下午。就有许多港籍管理人员报名参加。当天晚上,杨艳在人事部拿到名单时大吃一惊:天哪!竟然有30多人报名,这不成了一个班了吗!
  杨艳有一点点紧张,但想到自己以后可以站在讲台上,为那么多的管理人员讲课,她又非常兴奋。就这样。杨艳成了公司里的普通话培训班的老师,月工资涨到了1800元。
  
  远征香港,激发创业灵感
  
  培训班开课以前,为了能把课讲好。杨艳来到新华书店,试图买一些有关普通话培训方面的书籍。可让她很失望。那些语言类的书籍中关于学习普通话的书很少,大多是一些粤语通之类的书籍。培训班马上就要开起来了,可还没有相应的教材,自己总不能和辅导杨泰来一样,每个人一句一句地交流。然后逐字逐句地纠正,经过冥思苦想,杨艳脑海里忽然灵光一闪:买一本粤语通之类的书,然后反其道而行之。把粤语和普通话的位置对换,这样不就可以教学了吗!
  解决了教材的难题后,杨艳又总结出当初教杨泰来的经验,像模像样地认真准备了教案。这样,培训班开办起来后,效果比杨艳预料中的还要好。许多人在一起学习,大家在课堂上现学现用地用普通话交谈,便有了说普通话的氛围,所以效果很不错,学员的普通话大有长进。
  第一期培训班结束后,那些参加了培训的香港人的普通话水平大有提高,这令公司里的其他香港人很羡慕。也纷纷报名参加培训。接下来,公司又接连举办了3期培训班。但是,成功举办了几期普通话培训班之后,需要培训的人越来越少了。杨艳心想,如果培训班维持不下去,那自己岂不是又只能在广播室当播音员了。于是,她又琢磨开了:公司的总部在香港,总部的人有没有学好普通话的需要呢?如果公司总部也需要举办培训班,自己向公司毛遂自荐,说不定可以去香港当培训教员呢。
  杨艳来到总经理办公室。对总经理说:“自从公司举办普通话培训班以来,大家的普通话水平大有提高,在内地办事的效率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不知道香港总公司有没有举办普通话培训班的需要?”总经理听后,眼前一亮,说:“是啊,为了提高员工的普通话水平。总部每年都要花费一大笔培训资金呢!我看,推荐你到总部去办一个普通话培训班,是一个好建议!”
  一个月后,杨艳果然来到了香港,专门负责培训公司总部那些有心学习普通话的员工。在香港总部。杨艳的月工资涨到了3000元。由于在深圳的时候,她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香港她教得得心应手。
  2005年9月的一天,杨艳在香港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