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当代神探:痕迹专家陈建华

作者:阡 陌

字体: 【




  与北京城无数狭窄的小胡同相比,位于雍和宫附近的炮局胡同显得较为宽敞。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技术处的办公楼,就坐落在这条胡同深处一个安静的院子里。
  走进二楼一间狭小的办公室,记者如约见到了蜚声国际警坛的痕迹专家陈建华教授。一张老式的办公桌。一身简朴的衣着,言谈舒缓而文雅的举止,让人难以想象66岁的陈建华是如何在痕迹世界写下无数令人拍案的传奇。
  从1962年至今,陈建华先后亲身勘查、检验各种刑事案件四千余起。并亲历上世纪发生在中国高层复杂而带有特殊历史背景的疑难痕迹的勘验。在枪弹及指纹等诸多痕迹领域中,写下无数传奇的经历。他多年潜心研究的刑事项科研成果,让中国警方在指纹鉴定和弹痕鉴定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人民大会堂的玻璃破了
  
  1958年9月。18岁的陈建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交大应用力学专业后,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今后的人生会与侦查破案及各种疑难的现场联系在一起。
  陈建华是西安交大应用力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当时,这个专业在国内可谓是尖端专业。1962年他大学毕业后。许多同学相继被分配到高校或中央直属机关工作。而他却作为特殊的人才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从事刑事技术研究工作。最初他有些不理解,事后陈建华才知道,他的从警与当时国际政治背景有关。
  六十年代初,中印关系一度紧张,边境摩擦不断,直至兵戎相见。一次,印度驻中国大使馆窗户上的一块玻璃被不明物体击碎,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中印两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打碎玻璃的罪魁是子弹还是外来高速投掷物?虽然排除了“故意枪击”。但却始终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当时,关于对击碎玻璃的痕迹勘验在世界刑侦领域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北京市局决定引进一位应用力学人才。于是。从1963年开始,年轻的陈建华就肩负这样一个艰难的使命开始了他的痕迹探索……
  他回忆说:“北京市公安局的领导人非常重视这一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还特批为我建了一个玻璃痕迹鉴定实验室。”
  所谓实验室不过是清河法医中心院子里的几间简陋的平房和一个25米的室内靶场。为了搞清子弹远距离穿透玻璃瞬间留下的不同痕迹,陈建华想尽了一切办法。每天,他要用不同型号的枪以及弹弓、石头击碎不同厚度的玻璃,然后在显微镜下去观察分析、拍照子弹洞穿玻璃瞬间的纹路及形态。这样枯燥的实验有时一天要进行百余次,当时教科书上的理论就是:无论枪击还是石击,其裂纹都是弓形花束。
  在那个孤寂的小院子里。陈建华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几百次的模拟枪弹实验。仅过半年,玻璃痕迹那陌生大门终于被他推开了……
  陈建华惊喜地发现,当玻璃被击碎后,洞孔周围的裂纹虽然表面都是弓形花束。但所辐射开的裂纹断面上,却有细微的差异。用石击,是弓形花束;用枪击,则变成了平滑的镜面。
  实验中,他还发现,如果在玻璃前铺垫上几张草纸就可以解决远距离射击问题。实验问题解决了,而他更大的发现是:子弹穿透玻璃时会因射击距离远而改变方向。
  1966年2月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灯火辉煌。突然,二楼朝北的一扇窗子玻璃“啪”的一声响,警卫人员马上跑过去观察,发现一扇双层窗户玻璃被击碎,两层隔音玻璃的夹层中发现一颗小口径子弹弹头。
  “枪击事件”很快汇报给周恩来总理。这是人民大会堂建成后第一次遭遇枪击事件。周总理非常重视,指示一定要查明事件真相。公安部、北京军区及北京市局等部门迅速派员赶到现场展开工作。
  一颗子弹洞穿两层玻璃,如果根据苏联教科书上,关于三点成一线的射击点判定理论。那么,这个射击点就可能是相距很近的长安街快车道上。
  根据痕迹专家的这一推断,时任公安部领导人立即部署。对当天通过南长街的1000余辆汽车逐一进行调查,同时对有无声手枪和小口径步枪的单位进行细致排查。
  当时,26岁的陈建华配合公安部枪弹痕迹专家工作。通过对现场的痕迹勘查,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前窗玻璃弹孔裂纹密而细,后面玻璃为喇叭口且发生偏移,如果子弹是远距离发射出来的,打在比较厚的玻璃上,那么子弹就很容易改变方向。而眼前的痕迹恰好是两层玻璃的弹洞位置发生偏差,他大胆提出,射击点应该在向北一些的居民区。
  经过调查,一个重要线索很快摸上来了。根据一位看门人反映。2月2日下午,在南长街南口的体委家属院内。有几个首长的孩子曾在房顶上用一支小口径步枪打麻雀。侦查人员通过对现场的勘查,在家属院传达室内,提取了一支小口径步枪和几盒子弹,测此段距离,距人民大会堂为427米,恰好在小口径步枪的射程之内。
  虽然经过专家检验,击碎大会堂玻璃的弹头已确定就是该枪射出的,但周总理提出,科学实验必须严谨,必须用科学的结论作定论。他们需要拿出一个科学的检验报告,于是,专案组决定再次进行实验。
  于是,陈建华跟随众多专家,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齐聚北京西郊靶场,在城建部门协助下,又重新仿制了与大会堂完全相同的窗框和玻璃。请来国家射击队队员,在400米的距离内用那支小口径步枪反复射击,然后他们再拆下来进行观察拍照。那是一次异常艰苦的实验,整个实验共打碎了两卡车的玻璃,其中两块玻璃的弹洞痕迹与人民大会堂现场完全相同,从而印证了陈建华的论断完全是正确的。
  陈建华的科学的结论不仅为这起枪击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引起了国家对私人拥有枪支管理的高度重视。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北京市公安局迅速出台了《北京市私人运动枪支管理规定》,北京市私人拥有的各种运动型枪支很快被公安机关收缴上来。与此同时,由公安部牵头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登记管理试行办法》也很快在全国颁布实施。
  
  走在美国人前面
  
  在痕迹世界里,陈建华的绝活儿不仅局限于枪弹痕迹的检验。他在指纹领域独创的“502”黏合剂指纹显示器,更引起世界同行惊叹。
  在日常的刑事勘查中,当时有一个普遍难题:我们的技术员面对犯罪嫌疑人作案后遗留在塑料制品上的可疑指纹,因技术达不到而不能显现提取。这样的结局直接影响到侦查破案。致使犯罪嫌疑人得以长期逍遥法外。
  八十年代初,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外资料,陈建华发现:当时攻克这一难题的国家只有美国。在一篇报道中,他们宣称,用含有氰基丙烯酸甲脂超级胶熏显隐性指纹的新技术已被攻克。就是说,这项技术可以在塑料上显示指纹。
  说起来,这个新技术实际缘自一个偶然的发现。一次。驻日美军在整理库房时,从一个装超级胶的废弃塑料罐内壁上发现一枚清晰的指纹,这个意外的发现让美刑侦专家对这种超级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在日本购买了大量超级胶带回国内实验研究。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