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国家公务员报考年龄歧视质疑

作者:胜 勇 华 夫

字体: 【




  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存在对人们身份的种种限制,当人们对某种限制的负面情绪积累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时,便会将其定位为一种歧视。
  户口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是国人十分熟悉的三大歧视。现在户口歧视已有所松动,性别歧视也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谴责,惟有年龄歧视,仍被视之为当然,很少有人起而非之。
  四川大学在读法律硕士杨世建,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国家人事部拒绝受理他报名参加考试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此案一出,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在读法律硕士状告国家人事部
  
  2005年11月初,1969年7月出生的四川大学在读法律硕士杨世建,因在今年中央、国家机关2006年考试报名申请时,以超过35岁为由被拒,一怒之下,杨世建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国家人事部拒绝受理他报名参加考试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随即,这个年龄歧视案件被媒体披露,一石激起千重浪,此案在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论,在网上,关于这个事件的讨论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95%以上的网民支持原告的诉讼。
  近日,我们对杨世建进行了采访。
  目前的杨世建仍很平静,截至11月1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仍没有回复。杨世建一边等待消息,一边每日早出晚归找工作。
  杨世建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发表了14篇文章,承担过3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了一套经济法课件光盘,先后被四川教育学院、四川大学网络学院、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学校聘为兼职法律课教师,2004年高分通过司法考试,获得2004-2005年度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在考上川大研究生之前,杨世建有十几年的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
  2005年7月开始,杨世建开始找工作,没想到的是,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屡屡碰壁,他想到高校去教书,但多数高校也将硕士年龄限制在35岁;他想去企业,没想到多数企业的行政或人事主管的年龄已限制在28岁以下。
  年龄,让原本富有朝气、精力充沛的杨世建尴尬和无奈。
  10月底,报考公务员被拒,使杨世建下决心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杨世建状告人事部,主要理由有三:一是《宪法》第33条关于“公民人人平等”以及第42条关于“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人事部对年龄设限有违《宪法》规定,对他构成了就业歧视。二是有违新的专门法律规定。国务院公布的《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在2006年1月1日起生效的《公务员法》对于报考公务员均未设定年龄上限。而人事部设定35周岁的限制依据的是1994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显然已是过时的规章。三是人事部的规定具有导向性。现在社会上企业招聘也或多或少有年龄限制,很多招考招聘行为对年龄的限制成为很难克服的一种社会现象。
  杨世建委托了上海交大法学院周伟教授作为此案的代理人,周伟教授多年来一直为公民的平等权利奔走呼号,他曾代理过身高平等案、乙肝歧视案等,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
  杨世建说,我要到2006年6月才毕业,那时我已经37岁。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意向单位,我也不知道今后该怎样生存下去。为了这个诉讼,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还有今后的前途和命运,不管这个官司结果如何,它只要能引起人们对各种歧视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这就值了。
  
  年龄歧视,就在我们身边
  
  “人事部公然在国家最权威的招录考试中对35岁以上的公民进行歧视,其他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公民进行年龄歧视就不以为奇了。35岁的人,企业不能去,学校也不要。担任国家公务员更是非分之想,试问35岁的国家公民以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谋求生存?”杨世建气愤地说。
  “35岁以上免谈”——这是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很多招聘广告上的一项限制。不论是招聘公务员、经理、记者。还是技术员、操作工,招聘单位总是一个口径。它无疑给许多应聘者增加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门槛。
  面对年龄这张红牌,很多人只有望洋兴叹,他们不禁要问:难道过了35岁就该退休?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青年”下的定义是45岁以下,可是有一部分明明“正值青年”的人却在招聘会上屡屡遭受冷遇。看过招聘广告的人们或许注意到,招聘单位一般都规定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不论是招聘公务员、经理、教师、还是技术员、操作员……大家似乎“英雄所见略同”,都定了35岁的限制。年龄限制的越来越普遍已成为机关、企业招聘的一种趋势,甚至在很多跟年龄并不相关的岗位选择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年龄予以限制。年龄限制,成了一条大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潜规则,默默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除了公务员考试、企业招聘外,学校招生、干部提职、专业人员进修等等活动中无不见到它的身影。
  对年龄歧视感到无奈和不满的,不仅仅是一个杨世建。家住在石家庄的软件工程师陈同德,1992年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分配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轻松,福利也不薄,但所从事的工作与他的专业相去甚远。2000年以后,单位的效益直线下滑,陈同德动起了辞职的念头,他曾是专业的高才生,这些年也一直在自学,觉得凭自己的专业水平找个工作是没有问题的,看着昔日的同学如今在IT业都干得有声有色,他动了出来闯荡一番的念头。他试探着到几家公司问了问,没想到人家一口回绝,理由都一样:28岁以上的不要!屡屡碰壁后,陈同德只好继续呆在原单位里等机会。
  成都市一家高校的讲师李先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年龄限制的不满,他说他们学校曾有几次出国进修的机会。尽管李先生业务突出,但他一直没有获得任何机会,原因就是年龄限制。他曾向校方据理力争,但校方说年龄是个硬杠杠,为他一个人破例,对其他人就不好说了。李先生争辩说,那业务能力算不算硬杠杠,校方说这个就很难说了。
  对下岗女工肖大姐来说,年龄限制就更是一个难以述说的痛了。2003年42岁的她从成都一集体企业下岗后,找工作就成了一个做不完的噩梦。“年龄大了,到哪里也没人要!”说起这些。她一脸愁云,“很多地方一看我的年龄,别的连问也不问就让我走人了,人家只要小青年啊!”
  
  年龄歧视,催促我们老去
  
  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年龄限制,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负担。跨不过去的年龄门槛,给许多人带来了挫败、浮躁、抑郁感。
  河北省心理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石家庄心理医院院长张雁平指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35岁障碍”,使许多超过或接近35岁的职场年轻人早早有了迟暮之年的感觉,他接触的患者中,许多人的心理疾患是由于年龄带来的人生前景的黯淡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青年”下的定义是45岁以下。65岁以前算中年人。而我国明明“正值青年”的人们却在一道道年龄高坎前屡屡碰壁,遭受冷遇。年龄限制,令人遗憾地阻止了年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