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白芳礼和武训

作者:张京平

字体: 【




  93岁的白芳礼老人走了。他走得很平静,也很清贫。天津市有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发地走上街头,用赞许崇敬的眼光,用发自内心的泪水送别他。因为人们都知道:老人在18年的支教生涯中共捐献了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这种精神更是惊人的。
  因为他没有钱。他只是靠着自己老弱的身躯,每日蹬三轮车赚的几元几角,靠着从自己嘴里身上省下采的生活费用,燕子衔泥一样构筑着支教的大厦。
  白芳礼老人确实很清贫。从小打工扛活,后来到天津,长年蹬三轮车养家糊口。70年代退休。1987年,已经74岁的白芳礼突然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一下子拿出5000元,要支持家乡的小学教育。当时的5000元肯定是他一辈子的积蓄。他没有犹豫,因为他看到了家乡那些眼巴巴望着学堂的穷孩子,就象嗷嗷待哺的婴儿。此举不是结局,反而是一个开头。从此,他勤勤恳恳风雨无阻地蹬三轮车,一毛两毛地攒着汗水换来的零钱。他的子女回忆说:老人晚上回来数钱,一毛一分地数,数完了放在一个破饭盒里,准备给学校送去……
  他的午饭.常年就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倒上一点儿酱油。他终生睡在铺板上,连床架也没有。他穷得衣服也是长短不齐,因为多数是从街头路边捡来的。多年来,他从不过生日。吃一碗“长寿面”,他还嫌“浪费”。那一年,全家人下决心要认真地给老爷子过一个生日,给他买了一个蛋糕。他看见了,含着泪水说:“这得花多少钱呀,这下可大发了!”大家都知道他的潜台词:这钱应该用在贫困学生身上。
  2000年,87岁的白芳礼已经蹬不动三轮车了,老人非常伤心地说:“我干不动了,车骑不了了,连看车也不行了。不能给孩子们赚钱了。”闻者无不落泪。
  他的孩子们说,在我们家庭遇到困难时,他从来不帮一把。因为他认为贫困的学生们更需要他的钱。我们真的恨过他,也埋怨过他。现在,我们明白了他的爱有多么大。
  一位曾经受过他资助的学生李晓霞,如今已读完了博士学位。她说:“自从1995年我上大学起,白爷爷就开始同时资助我和我的20位同学。但他从来不要求和我们见面。老人的目的就是不给我们增加压力。他是我的另一个父亲。我和所有受到老人资助的孩子们一起,感谢人间这份最无私的爱。”
  这确实是人间最无私的爱。无私这两个字是白芳礼精神的灵魂。有人统计说:35万元,以每公里5角钱计算.他整整绕地球赤道转了18圈。何况他还是一位七、八七岁的老人,何况他还严重营养不良,何况他还一贫如洗!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位领导人说:在我们的心目中,白芳礼老人捐出的35万元,比几百万几千万捐款还要重要。因为他本身是贫穷的,他甚至比被他资助的人更需要这笔钱。所以他的灵魂是无私的,他的精神是高尚的。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精神是对社会良知的启发,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于是,我们透过那贫穷的生活,透过那衰老的面容,透过那瘦弱的身躯看到了那颗水晶一样的心灵。
  白芳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以衰老的身躯实现了自己的伟大的理想。
  一个人活着,总要有精神追求,否则就是行尸走肉。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生命价值的差别,恰恰在于精神追求的差别。有的人为了当官,有的人为了权,有的人为了钱财。有的人就是为了自己快乐。为了这个快乐,可以贪污,可以腐败,可以嫖娼,可以豪赌,几千万上亿的钱扔在葡京大酒店的赌桌上(当然是国家的钱)。甚至吸毒贩毒、勾结黑社会、买凶杀人等等。这种种违法乱纪行为,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不惜置别人于痛苦的深渊,早晚会受到严惩,会遭报应。“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白芳礼也有自己的快乐。他的快乐是建立在让自己吃苦受累,让更多的人快乐的基础上。所以,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他的快乐被人尊敬,被人学习,被人景仰。被人效仿。这种崇高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那个理想社会的真正精神支柱。
  物欲横流,胸无大志,是现今在不少人中普遍存在的时尚。虽然这也许是社会在前进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但我们的后代肯定会耻笑我们。若干年过去,社会清醒下来,他们会嘲笑我们的肤浅、浮蹂、粗俗、无理性和金钱至上种种不良心态。
  还是应该以白芳礼老人为楷模,先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随之逐步净化我们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这么想了。人人都这么做了,我们这一代人就无愧于后人了。这也是白芳礼老人留给我们的真正的精神财富。
  接着,我们又想到了清末的那位名人武训。武训史有其人,家住山东,生于1838年,卒于1896年。家极贫,父早亡,一生想上学而不能。后行乞40余年,用所得钱办义学三座,使数百穷孩子有学可上。史称:一生清贫,终身未娶。后人称之为“平民教育家”、“群众办学的先驱者”。
  我们小的时候,是被告知必须以否定的眼光去看电影《武训传》的,但从未细想武训为什么那样作,只是觉得此人并不坏,却让赵丹演得有点滑稽。尤其是“打一拳给两钱,踢一脚给三钱”的名言,叫我们笑了好长时间。及至长大以后.几经风雨,才知道其实武训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的行乞,他的甘愿受辱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办义学。办义学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穷人的孩子。他的目的是无私的。后来,他有了一些钱,或买地,或放贷,所得也全用在了办学上。所以他的行为也是无私的。
  历史何其相似。武训和白芳礼如同一人。
  要想脱贫,首先必须掌握文化。文化不是枷锁而是工具,有时甚至是武器,这是不难弄懂的道理。可惜,我们有些“大人物”不懂。也不知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反正一哄而起把武训搞了个狗血喷头,继而就是“教育无用”、“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最后肯定就是“焚书坑儒”了。
  但历史不会这么走,愚民的人最后被证明了自己的愚蠢。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武训的行乞办学,从陶行知、张伯苓的教育救国到白芳礼的支教,人们看到的是文明的足迹.是人类进步的足迹。张伯苓为了兴办教育,也曾经风尘仆仆地八方游说,争取支援。当三十六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站在南开中学的讲坛上,我们体会到了张伯苓先生的伟大历史功绩。看到了教育的巨大历史作用。所以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当然来源于教育。
  武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行乞来办学的人,白芳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蹬三轮来支教的人。我想:称白芳礼老人为“当代武训”,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吧。
  日前看报,得知白芳礼的三轮车被拍卖了“首展权”。山东大学以5万元中拍,这辆三轮车将在山东大学展示一年。目的在于弘扬白芳礼的精神。拍卖方将收到的5万元用于支教。名利双收。
  但我想:千万不要把白芳礼老人的伟大精神庸俗化、金钱化,哪怕是等钱买米下锅,也不要这么干。
  把一种高尚的精神物化,所失去的肯定比所得到的要多得多。因为有许多东西是不能典当,不能拍卖的。比如:雷锋的日记、刘胡兰牺牲时的锄刀、渣滓洞里的刑具……
  但愿白大爷不会为此而叹息。
  (责编: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