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现生命

 



  从斯诺所在的通讯舱出来,回到空荡荡的走廊里,我没有立即走开,在掩上的门前稍停片刻。不经意间,发现门上胡乱贴着一张小纸片,上面大大地写着一个字:“人!”字虽模糊潦草,猛一看,不觉怦然心动,暖崽E涌,真想返身回去,与斯诺待在一起。可我没有。
  狭窄的管状走廊里,阴风飒飒,令人不寒而栗。我沿这走廊走下去。沉重的宇航服压在身上,几乎不能挺胸。斯诺的可怕警告犹如咒语,仍回响在耳边。恍惚中,如有隐身人在暗处窥视,我不免心下发慌,便踮了脚尖,小心翼翼潜行。生怕惊动了“他”。走廊尽头,是一个较宽敞的拱顶区域,两边各有两道门,门上分别写着主人的名字:吉布伦博士、斯诺博士和萨托雷斯博士。第四道门没有名号牌,应该就是斯诺提到的那道门吧,就是我的舱房了。我犹豫了一下,轻轻推了推门把手,门慢慢开了。门开的同时,我有一种预感,里面一定有人。我走了进去。
  舱里没有人。那道全景瞭望窗与斯诺那儿的一样宽,一样大.俯视着大海。太阳照着一侧的海面。闪着油亮的光芒,仿佛随海浪起伏的不是水,而是一层红色的油脂。舱房里也晃动着红色的波光,这情形不觉让人疑心,好像基地就是一艘漂荡在大海上的轮船。舱房的一侧,靠墙立着一张收起来的折叠床,床两边各有一个书架,里面塞满了书。另一侧墙一溜顺排着很多储藏柜和置物架。储藏柜间的墙壁上悬挂着几个镀镍大相框,相框里粘贴着一系列空间照片,首尾相连。置物架上搁满了各式各样的试管和蒸馏器皿,管口都塞着线团。窗口下面堆着两排搪瓷箱子,打开盖子一看,里面塞满了各种仪器,仪器上缠绕着塑料管。三个墙角则分别为电冰箱、水龙头和除雾器所占。临窗还放着一张大桌子,上面也堆满了东西,显微镜也只能摆到了门边的地板上。靠门的地方还有一个高高的储藏柜,半开着,里面挂着防护服、实验室穿的工作服、绝缘围裙、内衣、野外考察穿的工作靴等等,还有几只圆筒铝瓶——那是氧气瓶,便携式给氧器用的。给氧器有两套,配置很完备,有面罩,挂在折叠床的床柱上。这儿一切都很乱,显然是匆匆布置、蓄意伪造的。我抽了抽鼻子,闻到一股淡淡的化学试剂味儿,还有一种刺鼻的什么味儿——氯气?我下意识地抬起头,察看天花板,上面嵌着一个格栅,显然是通风孔,格栅上挂着的纸带还在轻轻飘动着呢,看来,空气流通正常。为了让书架和储藏柜之间,尤其是床边的地方尽量空出来,我清理了好多书呀、仪器呀、工具呀之类的东西,把它们一股脑儿搬开,暂时堆到房间的另一边。
  我拉出一个挂钩,欲挂宇航服,可正要脱衣时,挥着拉丝的手又松开了。这可是我惟一的护身屏障呀,一旦脱去,我就暴露在外,易遭攻击了。这样一想,我就不敢脱了。我又一次仔细察看了一遍四周的情况,发现门虽关紧,却未上锁。这门本来就没安锁。我立刻拖来几只沉重的大箱子,堵在门口。筑好这道临时屏障后,我才以飞快的速度,三下五除二地卸下一身的重装备。柜门上安了一面窄窄的镜子,可以照到屋子的一角。突然,有东西在眼前晃了一下,我大惊,猛然跳起。原来,那不过是自己在镜中的影子,给眼睛的余光瞅见了,虚惊一场。除去宇航服,才发现里面的外衣已被汗水浸透。我把这外衣也脱了,然后拉开一道滑门,进了浴室。浴室虽小,但四面墙都贴有瓷砖,倒也明亮。墙壁上有一个孔,孔里有一个扁长的盒子。我把它拉出来,放到地上。刚一放下,弹簧盖子就自动弹起,盒子便打开了,只见里面有许多小格,格子里装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有扭曲的黑色金属片,有各种变形的仪器。看得出来,都是些常用工具,可已没有一仲可用,或变钝,或变形,或熔化,好像经熔炉锻烧过一般。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陶瓷把手,本是不可燃烧的东西,却也扭曲得没了模样。实验室的熔炉,即便在极限高温下,也不可能熔化它的;也许,只有核反应堆才可以熔化它。可当我拿来宇航服口袋里的盖格计数器测量放射性物质含量时,计数器没有反应,就是说,这里并没有放射性物质。
  现在我身上只剩下一条裤衩了,再脱下裤衩,远远扔到一边,一头钻到水流下。嘿嘿!爽!爽!身体经水这么一刺激,舒服极了。热气腾腾、细针一般的水流劈头盖脑激射而下。慢慢地,我扭动着身体,尽情地享受着,不时用劲搓上几把。一时间,雾气蒸腾,水花四溅,泡沫横飞,自着陆索拉利斯基地以来,心头积压的忧虑与恐惧,顷刻间化为鸟有,一扫而光。
  冲完澡,我把储藏柜里里外外翻了个遍,想找些自己需要的东西,结果一无所获,只找到一件工作服,兴许可以衬着宇航服穿。我收拾自己不多的几件随身物品时,在笔记本的书页间摸到一件硬邦邦的东西——一把钥匙,我寓所的,我在地球上的家。这小东西让我想到一件要紧事:我得有一件武器。显然,我那把多功能的小军刀是不够用了。可除此之外,我别无他物,我也不打算找来一把伽马射线手枪或其他什么武器。
  我在舱房中间的一条凳子上舒舒服服地坐下来,享受着独处的惬意与轻松。啊,我还有半个多小时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我这人有个特点:事情无论大小,必定严守约定,谨慎对待。天性如此。我的表有24个刻度,现在指针正指着7点正。太阳正沉入海中。索托利斯时间的七点,正是普罗米修斯号船上时间二十点。在普罗米修斯号船长莫迭德的监视器上,索拉利斯算什么呢?不过是太空中的尘埃一粒,早被淹没在群星之中了。然而,对我来说,普罗米修斯号意味着什么呢?我轻轻闭上眼。听,通风口有些许微风吹动,发出轻轻的嗡嗡声,浴室里有余水无力地落下,嘀哒作响。此外,再无声息。
  如果我没估计错,吉布伦刚死不久。他们如何处理他的尸体?埋了么?不,不可能,这可是个海洋星球,荒岛上也只有岩石。那么,尸体被怎么处置了呢?这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想啊,想啊,没结果。后来,我猛然意识到:荒唐!怎么能揪住这种小事不放呢?我不再想它,开始来回踱步,脚尖碰到一个帆布口袋,半截还埋在书堆里。我弯腰拾起来,里面有一个彩色玻璃瓶,很轻,像纸做的一样。我把小瓶拿到临窗的光亮处细看。天色已近黄昏,阴沉沉的,天空中还弥漫着污黑的烟雾。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晚了。我这是在干什么啊?竟然纵容自己为这些不相干的琐事拖累、纠缠么。
  结束放纵的契机到来了:舱房里的灯亮了——这是光电继电器操纵的,不由人工控制;原来太阳已落下海面。一丝不安之情从我心底悄然升起。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也这样不知不觉地悄然发生么?我愈加不安起来。太空的不确定感是那样巨大,向我压过来,令我窒息,令我无所适从。不,我得振作起来。我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书架前,挑了一本我熟悉的书,休斯和欧格尔的专著《索拉利斯史·卷二》,厚厚的一大本。我把书摊在膝上,浏览起来。
  根据书中记载,索拉利斯的发现可追溯到我出生前大约 100年。
  这颗行星很特别,它围绕两个太阳运转:一个红太阳,一个蓝太阳。发现之后的45年间,没有任何航天器造访过它。当时,人们坚信加莫夫·沙普里学说的正确性,该学说认为:围绕双子恒星运行的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因为,在此星系的演化进程中,引力要发生变化,相应地,行星的公转轨道也要发生变化。
  由于引力的波动性变化,行星轨道或向里压缩,或向外扩张。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行星温度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或猛增,或猛降,生命将不可避免地遭到毁灭。这种变化的周期估计为数百万年一次。根据天文学和生物学的有关定律,这个周期太短了,因为生命进化的周期动辄需要上亿年,甚至数十亿年。
  根据早期推算,50万年后.索拉利斯行星将被拉近红太阳半个天文单位,此后再过 100万年,索拉利斯将整个被那颗炽热恒星吞噬。
  然而,数十年过去了,观测表明,科学家的推算没有应验,索拉利斯行星的公转轨道并未发生仟何变化。事实上,它的公转轨道相当稳定,就像我们太阳系行星的轨道一样。
  于是,科学家重新做了更为精确的推算,结果再次肯定了最初的结沧:索拉利斯的公转轨道应当是不稳定的。
  当时,人类每年要发现数百颗行星,因此索拉利斯的发现与观测实在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官方的统计资料也只用了短短几行文字,说明其轨道特征。但因实际观测结果与理论推算不相符合,这一矛盾现象最终导致索拉利斯行星声名鹊起,引起了科学界的特别关注。
  四年后,奥滕斯科尔德太空探险队搭乘拉康号飞船及其所属的另外两个飞行器,飞临索拉利斯行星上空,开始了对它的实地研究考察。这个探险队的任务是初步考察,而不是详细探测,因此,科学家们没有携带登陆设备。奥滕斯科尔德在索拉利斯的赤道和两极上空释放了大量微型自动观测卫星,这些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测定行星的引力状况。此外,探险队还对行星的表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它是一个海洋星球,地表几乎全部为大海覆盖,其间点缀着大量低矮、平坦的岛屿;岛屿面积很小。尽管行星本身的直径比地球直径大五分之一,但其陆地总面积尚不及欧洲大,而且分布极不平衡,绝大多数集中在南半球。岛上乱石累累,寸草不生,一片荒凉的景象。同时,探险队对行星的大气构成——其中不含氧气——和物质密度也作了精确的分析和测定,得到了行星反照率和其他天文特性的有关数据。正如预测的那样,没有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岛上没有,海里也没有。但海洋活动异常活跃。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索拉利斯成为天文学的热点,它所在的整个大区域的所有太空观测和研究均以它为中心,原因就在于,这颗行星有一种非凡的能力:尽管从理论上讲,它的公转轨道毫无疑问应该是不稳定的,但实际上它居然能使自己的轨道保持不变。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矛盾引起了广泛争论,后来争论越演越烈,几乎发展为一场相互诋毁、指责的丑闻。因为,有人认为不同的结论出于不同的观测结果,罪魁祸首在于观测数据不准确,为此,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遭到责难,蒙受羞辱,参与观测的计算机也未能幸免。
  由于资金短缺,对索拉利斯进行正式登陆考察的探险队迟迟未能出发,拖了整整三年才得以踏上漫漫旅途。最后,探险家沙那罕终下成功组建起自己的探险队,并从宇宙学协会取得三艘 C吨级的宇宙飞船——那是当时荷载量最大的星际飞船。沙那罕的探险队从宝瓶座的阿尔发星出发,前往索拉利斯。他们出发后,宇宙学协会旗下的另一支太空探险队也发射了一颗卫星——月神 247——进入索拉利斯轨道一年半后,沙那罕探险队才抵达索拉利斯星。月神 247每十年改造一次,现在已经历三次改造,仍在发挥作用。它发回的数据完全印证了奥滕斯科尔德探险队关于索拉利斯海洋的发现结果,即那里的海洋运动异常活跃,极富特性。
  沙那罕探险队的三艘飞船到达索拉利斯后,将一艘留在轨道上,继续绕行星飞行,另外两艘在稍作尝试后,双双着陆在一个方圆 600平方英里的小岛上。探险队在行星上停留了18个月,除一次设备故障引起的不幸事件外,整个探险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伴随探险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科学界的论战又起,分成完全对立的两个阵营,焦点集中在对海洋性质的判断上。当时,基于考察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即索拉利斯的海洋是一种有机态物质,是双方都认同的——当然,还不敢说它已经具有生命。但是,以生物学家为首的一派认为:那海洋仅仅是一种原生态物质——一个巨型原生质,一个液态细胞,是“生命前物态”,它独特怪异,硕大正比,以一种胶体膜的形态包围着整个星球,有的地方厚达数英里;而以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为首的另一派则声称:行星海洋必定是有机组织,一种经过非凡进化的有机物形式。其结构组织异常复杂,甚至可能超过陆上生命,因为它已经有能耐对行星施加强大作用,左右其运行轨道。这个推断有一定说服力,至少还没有人找到别的证据,可以对海洋的异常表现做出他种解释。更令人鼓舞的是,天体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原生态海洋的变动与当地引力的实测数据之间,存在这样一种联系,即后者会根据海洋的“变形”而发生相应改变。
  结果,正是这些物理学家,而不是生物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矛盾的学说——“原生质机能说”。根据这一学说,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物态,它也许没有我们所说的生命,却具有生命的机能,能对外界施加有目的的作用,而且是天文学尺度上的作用——这最后一点尤其值得强调。 此次大论战引起了广泛反响,并迅速波及科学界权威,过去八十多年里未遇挑战的加莫夫·沙普里学说,第一次动摇了。
  也有部分学者继续坚持加莫夫·沙普里学说,他们的论点大致如下:这个海洋既非“超生命物态”,也非“生命前物态”,而是一种地质物态——当然,这种物态极端罕见——它具有一种独特能力,无论所受引力如何变化,它都能稳定索拉利斯的运行轨道。勒夏特列原理①也被搬来支持这种论点。
  【① 勒夏特列原理是说任何稳定化学平衡系统随外力的影响,无论整体地还是仅仅部分地导致其温度或压缩度(压强、浓度、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发生改变,若它们单独发生的话,系统将只作内在的纠正,使温度或压缩度发生变化,该变化与外力引起的改变是相反的。】
  为了挑战这种保守态度,形形色色的假说被提了出来,其中最为煞费苦心的莫过于西维托·维塔假说,该假说声称:索拉利斯星上的海洋生命是物质辩证发展的产物。它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溶液,由一些反应缓慢的化学元素构成。由于轨道变化威胁到它的生存,迫于这种环境外力的强大作用,它的自然演化过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跳过了所有陆上生命必经的各个进化阶段——单细胞与多细胞阶段,植物与动物阶段,以及神经与大脑系统发育阶段,一下跳到了“自平衡海洋生命”阶段。换句话说,普通陆上生命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为此经过亿万年时间的进化,最后达到物种进化的顶峰——灵智生命;而索拉利斯海洋生命却不这样,它一步登天,反倒主宰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个假说富有创见,然而它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即那被其称为“自平衡海洋生命”的胶体膜以何种手段稳定行星的轨道。尽管人类发明引力发生器已近一个世纪,获得人造磁场和人造引力场已成易事,但谁也无法猜想,索托利斯那无形无状的黏稠胶体如何运用复杂的核反应技术,驾御超高温度,取得引力发生器所能产生的巨大效应。当时的各家报纸,充满了关于“索拉利斯之谜”的各种轰动新闻,加油添醋,离奇怪异,耸人听闻,激起外行人的好奇和科学家的愤怒。有一个记者甚至突发奇想,走得最远。他声称,索拉利斯海洋至少也算地球动物电鳗的远亲。
  在索拉利斯学的研究中,情况总是这样,新学说新理论不断推出,每一种似乎都能成功解释索拉利斯的矛盾现象,但结果却无非是以一个谜团代替另一个谜团,问题始终末获解决,甚至被搅得更为复杂。
  观测结果显示,索拉利斯海洋在改变行星引力时,所采用的原理并不同于我们的引力发生器。这在我们人类看来,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但它就是成功地做到了。它周期性地改变行星的引力,直接控制住行星的运转轨道。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实测数据表明,在索拉利斯的同一条子午线上,不同地点的时间竟然有差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索拉利斯海洋不仅“知道”爱因斯坦·博埃维亚理论,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发挥此理论,利用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某些推论。
  随着这一假说的公开发表,整个科学界陷入本世纪一场最具颠覆性的旷日持久的激烈论战之中。许多被人们普遍接受、奉为神祗的科学理论被颠覆了,专业文献充斥着离经叛道、荒谬绝伦的论文,“灵性海洋”、“调节引力的胶体”等概念处于论战的旋涡中心,成为时髦用语,炙手可热。
  这一切发生在我出生前多年,到我读书时,关于索拉利斯的研究已进一步深入,观测数据更为翔实,人们已经大致认同一点,即索拉利斯存在生命。哪怕它仅有一个居民。
  我继续浏览休斯和欧格尔的著作《索拉利斯史·卷二》。此书内容深奥独到,系统严谨,而又不失轻松幽默。例如,它给索拉利斯海洋生命的动物学分类就很有意思: 目——多孔目; 纲——合胞纲; 种——变形种。 有关巨型物种的传说,我们听说过的(可谁也没见过),何止千万,但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只有索拉利斯这一个——它重约7000亿吨。
  我继续埋头在书页间。那些五颜六色的插图、生动如画的图表、分析透彻的总结和色彩艳丽的光谱图在手指之间轻快地飞过,它们不仅详细展示了索拉利斯海洋生命变形的化学反应情况,而且说明了变形的方式与周期。接下来,书的内容转入严密的数学推理,将结论建立在坚实的数学论证基础之上。现在是四点钟,索拉利斯星短暂的夜晚来临了。在基地的钢铁外壳下数百码的某个地方,躺着那个变形巨物,夜色已将它掩蔽。关于它,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们已经了解很多,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确信索拉利斯海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动物”,甚至是灵性动物。我把厚重的大书放回书架,又取下旁边的一本,继续看。这一本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简述人类试图与索拉利斯海洋建立联系的种种尝试。那时我己上学,那些尝试曾经是孩子们日常谈论的话题,其中不乏趣事、笑料和俏皮话。总之,对这个问题的求索启迪了人类的思考,正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催生了科学启蒙运动一样。书的第二部分近1500页,专门罗列有关索拉利斯学的文献书目,数目之巨,收罗拢来,只怕这间舱房也堆放不下。
  最初,人类采用特制的电子设备,试图与海洋建立联系。在每一次尝试中,海洋本身扮演着一个活跃的角色,它重构我们的电子设备,使其功能发生改变。但它其体是如何操作的,尚不为人知。准确地说,海洋的“参与”活动是这样的:它修改了我们放置在水下的电子仪器的某些元件,结果,那些仪器的放电频率受到干扰,只记录到大量奇怪的信号。那些信号似乎暗示,水下有异常活动,但并不确切。总之,与海洋联系沟通的目的并未达到。令人费解的是,海洋发出的那些信息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一时的刺激反应,仰或有规律的电磁脉冲?那脉冲与海洋正在建造的某些巨物是否有关联?而它们又正好位于探测区域的对跖地①?或者,电子仪器所记录的,正是海洋万古奥秘的隐晦显灵?它在向人类昭示自己最深层的构造与活动?这些疑难,有谁能破译解读呢?对人类发出的每一次沟通信号,海洋的反应都不一样:有时强烈,反馈信号几乎让接收仪器爆炸;有时无动于衷,完全沉默;每一种现象决不重复出现,要捕捉相同信号根本不可能。总之,情况似乎总是这样:反馈信息不断增加,专家们已经走到破解的边界,但最终却未能完全破解。这神秘的海洋,人类功能无边的电子计算机尚不能与其斗法,莫非它真有什么怪招,超乎人类的智能么?
  【① 星球上两个处于正相对位置地点或地区.比如地球上的北京和智利首都布宜诺斯艾刺斯就是对跖地。】
  当然,零星的成果还是有的。作为电磁脉冲和引力的发生源极,海洋也不可避免地以数学的语言,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利用深奥的统计学分支的分析工具,人类有可能做到对捕捉到的海洋放电频率的一定频段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发现,海洋也存在一些构造同源现象,与人类物理学家已知的同类现象并无二致,如物质与能量、元素与物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换关系等。这种构造上的一致性让人类科学家们确信,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上苍赋予了超常智能的巨大实体,一个包裹着整个行犀的原生质海洋大脑,它放纵思维,沉溺于对自然原理的冥想中,消磨着亘古以来的光阴,相对于人类那一点渺小可怜的认知来说,它对宇宙奥秘通透的解悟,简直近乎奢侈和浪费。人类电子仪器所截获的,不过是这一巨脑深处那宏大无边、奔流不息的思维长河中的流沙一粒,毫无疑问,其中所藏信息.已经远远超越了人类的认知。
  这就是数学家的论断。有人说,这样的假说低估了人类的智能,这是向未知低头,是“笨蛋就是笨蛋”这一古训堂而皇之的复活。另一些人则说,数学家的这些假说是缺乏想像的、危险的无稽之谈,无非是借巨脑这一概念制造又一个现代神话。其实,原生质也罢,电子脉冲也罢,这些形式都不重要,就生存这一终极目的来说,巨脑都是真正的生命。
  然而,有人并不这么想,尤其是那些准专家们,他们人数众多,且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25年的发展,索拉利斯学已高度专业化,各个学科、各个派别之间,鸿沟壁垒,相互阻隔,已难沟通。例如,“接触”学派的思想就与其他学派格格不入;一个控制论专家与一个对称论专家,虽同为研究索拉利斯学的学者,前者就很难让后者明白自己的理论。我上学期间,就有宇宙学协会的主席维毕克曾打趣说:“你们彼此间尚不能沟通,如何奢望与索拉利斯海洋互诉衷肠?”虽是玩笑话,却也一针见血,道出了真理。
  把索拉利斯海洋归为变形类并非随意而为,它起伏不定的表面能变幻出无数匪夷所思的形态,与地球的地表形态决无相似处,而且,这些突然爆发的原生质“活动”的性质和作用,仍是一个谜团,不为人知,也许是适应性的,也许是探测性的,或其他什么。
  书翻完了。我一边用手捧着书将其放回书架,一边暗自思忖:关于索拉利斯,我们人类的全部知识,图书馆积累的全部信息,原来不过一大堆无用的废话,一个无效陈述与假设堆积出的泥潭。此项研究开展78年来,我们没有取得哪怕一英寸的进步。现在的情形与当初一样糟糕,多年的艰苦努力付诸东流,竟然没有得出哪怕一条无可辩驳的结论。
  严格讲,已获取的关于索拉利斯海洋的全部知识都是无用的。尽管在一定条件下海洋有能力制造机器,但它并未使用过这种力量。在探测工作刚开始的两年间,它曾经复制我们放置在水下的设备元件,但那以后,它似乎对我们的设备和探测工作失去了兴趣,因为它对我们的工作完全置之不理,不再做出任何反应。一句话,它对“我们”不再感兴趣了。它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神经细胞,其身体结构也并不轻易改变,哪怕对最强有力的刺激,它也未必做出反应。例如,在吉斯考察队第二次考察索拉利斯时,曾经发生过一起重大灾难。当时,一枚携带核燃料的辅助火箭从30万码的高空突然坠落,撞击行星表面,引发巨大的核爆炸,霎时间,2500码半径内的所有海洋原生质被摧毁,但海洋完全无动于衷,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在科学界,“索拉利斯计划”逐渐被视为一项失败的事业,在宇宙学协会的管理层中,更有人提议停止对该计划的资金资助,中止研究,甚至有人提出解散索拉利斯基地。这些提议一旦获准通过,即意味着整个计划的彻底失败。后来,在许多科学家的坚持下,索拉利斯基地虽未完全解散,但人员却基本上都“光荣”撤离了。
  然而,仍有许多科学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人,不自觉地把“索拉利斯计划”当作检验个人价值的标准和试金石。他们声称,无论如何,该计划不仅仅是为了探寻索拉利斯文明,更是为了考验人类自身,挑战人类的知识极限。有一段时间,由于新闻界的炒作,出现了这样一个广为大众接受的观念,大致是浣:索拉利斯的“思想海洋”是一个巨型大脑,它的智能因极度发育而遥遥领先人类数百万年,它是“宇宙的海洋思想者”,是大彻大悟的圣贤,是全知全能的化身。很久以前,它就已经看破红尘,洞穿意识作为的虚妄,为此,它选择了归隐,归隐于万古不破的沉默。不过,这个观念并不正确,事实上,海洋并非完全归隐无为,它仍有所活动。尽管它既没有建造城市、桥梁,也没有生产飞行器,既没有设法缩短空间距离,也没有想着去征服太空(那可是我们人类的最高目标),但是,它从未停止过变形,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自动变形”(这类描述索拉利斯活动的科学新名词真不少)。致力于索拉利斯学研究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从已截获的一鳞半爪的信息来看,变形活动显然属于某种智能机制甚至超智能机制所为。然而,它们又总是随意地与一些古怪现象相伴,毫无规律可循。从这一点看,更像一个精神错乱的疯子的行为。为此,相对于“海洋思想者”,它又被称作“海洋幽闭狂”。
  关于索拉利斯海洋的种种假说,复活了一个最为古老的哲学论题,即物质与心理、心理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一个宣称索拉利斯海洋具有意识的人是杜哈特。这本是方法论学者草率贴上的一个而上标签,不想却在整个知识界激起轩然大波,论战纷争又起,各种尖锐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了出来:思想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么?可以把索拉利斯海洋里发现的活动称为“思想”活动么?一座山仅仅是一块大石头么?一颗行星也算一座大山么?无论使用什么术语,总之,考察对象的尺度不同了,新现象、新规范也就出现了。
  这个论题不过是一个无解死题的现代翻版。每一个独立的思想者都致力于为索拉利斯学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于是新论调、新理论层出不穷,花样迭起。有一种理论就认为:智力在达到“饱和”阶段以后,便进入一种退化和衰落状态,索拉利斯海洋就是明证,它现在就成了一种变异的赘生物。它是由早期先民们的尸骸演化来的,海洋吞食它们,分解它们,最后演变为这静伏的、自我繁殖的超细胞形态。
  就着荧光灯的白光,一种模拟地球日光的光线,我把桌上的书和仪器搬开,清理干净桌子,展开一幅索拉利斯地图,伸开双臂撑着桌边,埋头研读起来。这里的海洋原来也有山有谷,那点缀海上的一个个小岛就是明证。小岛为分解了的矿物质所覆盖,其地貌必与海底地貌相关联。只是无人知道,海洋能否控制海底火山的爆发与火山沉积物的分布,进而影响海底地貌的形状。在两个半球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分,平坦而略鼓,色调呈蓝紫色,我双眼紧盯着这个区域,一种神秘敬畏之情悄然袭上心头,令人惊骇不已。我第一次听说索拉利斯时,还是个小学生,当时也曾有过这种感觉。
  这神秘的地图让我陷入沉思,脑子里一片茫然,一时忘记了吉布伦的神秘死亡和自己未知的将来。
  索拉利斯海洋各区域拥有不同的名字,均以考察者之名命名,其中有一个叫特克索尔隆起带的地方,环绕在赤道附近的群岛周嗣。我仔细察看这个区域。突然,我感到什么东西正在直视着我。
  我惊骇不已。一时间,浑身惊悸,四肢麻木,头虽埋在地图上,可眼前已一片黑,什么也看不见了。门依然关着,大箱子依然顶着。一定是机器人!我自语道。可是,房间我已检查过,没有机器人;若从外面进来的,好歹也该让我觉察到。我只觉得后背后颈如在火上,炙热难当。我能感觉到那目光,它是那样残忍无情,死死地盯着我,令我崩溃。我尽力把脑袋缩在两个肩头之间,紧紧靠着桌子。渐渐地,桌子不能承受这压力,慢慢滑开了。桌子这一动,才让我缓过气来。我立即扭转头。
  房间里空空的。没有机器人,也没有……只有那道长长的弧形窗,窗外,夜幕笼罩。可是,那种被盯视的恐惧感依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那黑夜,肆无忌惮地盯着我,无形,无边,深广,而且隐秘。窗玻璃后面,夜色沉沉,星光虽亮,却也驱不散黑暗。我一把拉上厚厚的窗帘。抵达索拉利斯尚不足一小时,可我已经显出恐慌。难道是吉布伦的死引起的?据我所知,吉布伦可是意志如钢的人,没有什么能吓倒他。可现在,我不那么自信了。
  我站在房间中央的桌子旁,情绪平静了许多。这时,我才感觉到有汗珠正从额头静静地滚落下来。刚才那一刻,我想到什么了?啊,对了,机器人!奇怪,怎么我在索拉利斯基地一个机器人也没见到?它们怎么了?与我通过无线电联络过的机器人倒有一个,它是着陆控制中心的。那么,其他的呢?
  我看了看表。该回去与斯诺见面了。
  我离开自己的舱房,来到拱顶大厅里。天花板上的灯管长长的,细如游丝,发出昏暗的光。我轻轻走到吉布伦的门前,停下。听了听,死一般寂静。我伸手抓住了门把手。我并不准备进去,可门把手一松,门开了。从门缝往里一看。黑洞洞的。灯一下子自动亮了,我赶紧闪身进屋,随即无声地关上门,然后转过身来,背轻轻地靠在门上。
  这舱房比我的大,一幅点缀着粉红和浅蓝色小花的窗帘(显然是从地球带来的)遮去了四分之三的窗口。墙根处立满了书架和储藏但,柜体呈浅绿色,闪闪发亮,里面的东西都被清理出来,胡乱堆放在家具间的地板上。脚边还有两台小推车翻倒在地,上面压着许多鼓鼓囊囊的文件袋,袋子已破,里面的资料散落出来。更有满地的图书,污渍斑斑,摔碎的蒸馏器皿、试剂瓶、溶解池的玻璃残片混杂其间。那溶解池的玻璃十分厚实,按理说即使从高处落下,也不可能摔出这番景象。窗台下,有翻倒的书桌、凳子和台灯,凳子的两条腿伸在柜子里。各种规格的字纸散落一地。字纸间我发现有吉布伦的手迹,不觉眼前一亮,忙弯腰拾起。突然,我注意到,我拾字纸的手投下了两道影子!
  我直起身来,只见窗帘上一片明亮,一条耀眼的钢青色带状亮光从窗帘上横贯而过。并逐渐变宽。我把窗帘拉到一边,一束刺眼的光芒自海天尽头射出,一时间,海波中,长天上,霞光万道,蔚为壮观。新的一天来到了。一个小时的黑暗已经过去,索拉利斯的第二个太阳——蓝太阳——就要升起。
  阳光充满了房间,光控灯自动熄灭了。我重新返回书堆,翻捡字纸。一份详尽的实验计划首先映入我的眼帘,这是一个三周前做出的计划。实验内容是,吉布伦准备运用 X射线,对海洋原生质进行强力打击,以观察其变化。我推测,这个计划是准备提交萨托雷斯审核的,后者是基地的负责人。我现在拿到的,只是该计划的一个副本。
  阳光照在纸上,发着白光,刺得人眼疼。与昨天相比,今天又有另一番景象。昨天的太阳是红的,红太阳下,暗黑的海面反射出血红的光,海浪、云层和太空笼罩在猩红的雾气里。现在,蓝太阳的光芒穿过印花的窗帘,帘布变得水晶般闪亮夺目。我被太阳晒成黑褐色的手如今也变灰了。房间里的一切也都变了,原来反射红光的物体已经黯然失色,而反射白光、绿光黄光的物体全都熠熠生辉,明艳无比,仿佛自己也成了发光体。我使劲闭了一下眼,然后眯着眼从窗帘缝里望出去,想一睹蓝太阳的真面目。只见白亮的天空下,熔金流火,炽烈如电,哪容得肉眼直视。我赶紧闭上眼,扭过头来,不敢再看。在洗脸盆(如今已被打碎)上方的一块搁板上我找到一副墨镜,连忙戴上。墨镜很大,遮去了我大半张脸。再看窗帘,光线如钠焰,柔和了许多。我继续在地板上翻找散乱的计划文稿,并在仅有的一张好桌子上重新归类整理。后来发现文稿不全,有缺页。再反复找,仍未找到。
  我还见到另一份实验报告,表明实验已经做过,共做了四天,具体内容是吉布伦和萨托雷斯对海洋进行X 射线打击,地点在距基地1400英里外的海上。按联合国公约,X 射线因为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而被禁止使用,但在这遥远的地外基地,我想,做这样的实验,一定没人肯费力将实验计划送达地球,提请批准的。
  储藏柜的一扇门半开着,门上有一面镜子。我无意间一抬头,看到自己映在镜子里的影子:头上的翠镜大如面具,反射出惨白的光,样子有些吓人。身后的各种摆设也反射着乱人眼目的蓝光白光。就在这时,伴随着一阵刺耳的金属磨擦声,外面遮光的百页窗拉上了。房间里暗了一下,光控灯旋即亮了,只是远不及刚才的自然光那样明亮。屋里温度升高,愈觉得热了。空调的嗡嗡声响起,索拉利斯基地的空调系统全速运转起来。然而,室内依然热气逼人,势不可挡。
  突然,外面传来脚步声,有人从走廊上走来。我赶紧起身,蹑手蹑脚地闪到门后。脚步声慢下来,停在门外不动了。门把手开始转动。我不假思索地一把按住把手。外面的人没有使劲,但也不松手。门里门外,互不言语,彼此只是握紧把手,一动不动,僵持着。终于,把手弹回原处,我也跟着放开了。外面,脚步声渐渐退去。我把耳朵贴在门上,仔细听了听,什么动静也没有了。


《索拉利斯星》作者:[波兰]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