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物竞天择》成书之时,马奇诺防线犹存。那时的敦刻尔克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法国沿海小镇。 世人对不列颠之战、布尔哥、塞班岛、硫黄岛、V-2火箭还是闻所未闻,因为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事件才真正发生。《物竞天择》中却对这一切均有所暗示,事情一旦发生可真是转瞬间就来到眼前。
  尽管《物竞天择》讲述的是一个有关未来的故事,但是,书中蕴含着的某些“未来文件”(至少有五分之一)在当时其实已经昭然若揭。《物竞天择》被杂志连载时,就已声名远播,大家对这本小书也愈加痴迷。这其间,小说流传甚广,社会各界自然对其褒贬不一。有来自左翼的呐喊:说该书是倾向法西斯主义的(但至少有一名法西斯分子认为这本书是支持左翼的)。
  《物竞天择》描绘的是虚幻的、不合常理的世界,是一种纯粹的假设。《物竞天择》里的中尉屡屡出现在风雅的赞美诗中,被吟咏讴歌,为作者歌功颂德的人想要广大公众都承认作者的伟大;而诅咒作者的也大有人在,他们甚至要毁辱作者的形象(经查实,已经有人这么做了)。《物竞天择》在美国出版却在英国遭到拒绝。波士顿不偏不倚,因为书中只有无知的杀戮绝没有什么强暴妇女等不洁的文字。有人对《物竞天择》不屑一顾,更有人视之如宝,不忍释卷。
  《物竞天择》虽说谈不上文思俊逸,但我扪心无愧地认为它应该在迄今问世的科幻小说中位列前茅。回首那暖风和煦的时日,珍珠港在你眼中还意味着怀基基海滩,一个你假日的天堂;客厅里的商人在不怀偏见地想要了解是不是能同希特勒做成生意;对《物竞天择》持否定态度的人(恐怕多数来自左翼,管他是些什么人呢)还在对书中所提出的种种假设极不以为然。很明显,俄国同美国一样,也不想被卷入战争,因而可以说俄罗斯人也很热爱和平。英国的执政者到也没意识到危机即将到来,还在忙于同被他们蔑视的社会党人进行权力的斗争。人们必须了解这些背景,才能知晓《物竞天择》为什么在当时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
  《物竞天择》中的种种推断与人们原有的思维定势有一段距离,这一点的确不假。比如,在像美利坚这样伟大的国家里,政治家们不力图阻止全世界卷入战争,反倒希望全世界都陷入战火。《物竞天择》把这帮政客们描写成百无一是、庸庸碌碌之辈。他们无法使血流漂杵的争端能有片刻的休止。这类战事可谓亘古未有。作者这么写概因其年轻稚嫩。此外,作者因为算不上是军事评论家,所以假设《物竞天择》中的国家公务员个个愚蠢透顶,工作不力。他们理应坚守岗位时,却在镜前梳妆打扮。星球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大量士兵做出了无谓的牺牲,却美其名曰为国捐躯。作者断言:如果国家公务员如此草率应付工作而相安无事,那么国家,无论它曾经有多么伟大,都将不复存在。《物竞天择》一语中的——官兵们被迫投入战斗。他们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政权将属于这些不朽的灵魂。他们杀不死,败犹来。无疑是政府雇员们的愚昧无知造成了这种局面。《物竞天择》写得相当简约,这是因为作者本人对国际事物自忖所悟不深,对各国的无政府状况也所知甚少。但最起码,无政府状况是其不健全的组织机构造成的。这种状况是由于一小撮贪得无厌的人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故意造成的。而那些“低贱者”(那些高贵者希望他们满足温饱,专心繁衍后代)——广大的百姓大众却被要么新型的“防御性”武器击倒在地,变成残疾痴呆,要么就是身首异处,无影无踪。达官贵人们轻率地启动这些高科技武器:炸弹、核弹、细菌弹,他们草菅人命、滥施淫威。无论你属于友方或敌方,不管你离前线有多远都难逃浩劫,放射性尘埃将无孔不入。此外,颇令人注意的是自己设计的武器有可能击不中目标,返回后爆炸,伤及自己,危害当地的老百姓,使自己的政府自作自受。
  一九三九年的世界风平浪静,我们谈及的一切听来似有痴人说梦之嫌。从那时起,我就四海为家,开始了戎马生涯。公正地讲,作者获得了足够的经验来修正判断上的失误。《物竞天择》乐观地阐述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个世界兴许会演变成奇特怪异的样子,但至少到今天它还是最好的。以《物竞天择》为模板的故事有两三个之多了。我甚感荣幸。因为《物竞天择》毕竟只是一个故事,岁月可鉴,它不大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罗恩·哈伯德
  一九四八年于好莱坞



《物竞天择》作者:[美] L·罗恩·哈伯德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