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缅甸风云 1





筑滇缅公路





  公元一九四一年,世界战局进入一个决定性阶段。

  六月,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此后三个月,德军长驱直入。具有战略意义的莫斯科保卫战拉开帷幕。

  十月,日本近卫内阁集体总辞职。东条军人内阁上台。

  十一月,日本天皇在东京两次发布战争命令。日本战争机器全部开动。

  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同一天,日本飞机全面袭击西方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仅仅一周,盟军损失一千架作战飞机和一百二十艘舰船,丧失战争主动权。

  伦敦。首相官邸。

  “爵士,这难道能算做坏消息吗?”大胖子丘吉尔从扶手椅上弹起来,激动地朝外交大臣艾登爵士嚷道,“嗨!日本人干了件什么蠢事——你想想看,往美国牛仔屁股上捅一刀,这会有什么结果?!不管怎么说,我们不会单独作战了。”

  八日,英国对日宣战。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当苏军作战部长华西列夫斯基中将匆匆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向最高统帅报告的时,早已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斯大林正在掩蔽部地下室昏昏欲睡。由于德军“闪电战”进展神速,苏联政府已经发布命令,随时准备放弃首都撤退到外高加索或者更遥远的西伯利亚去。

  “什么?!你再给我念一遍!”斯大林忽然两眼放光,好像睡醒的狮子一样亢奋起来,“好极了,真是好极了!听听,这群黄脸猴子干得真不赖。”

  他满意地搓着手,急速地走来走去,然后命令,“发电报给远东军区司令员,要他马上到莫斯科来见我。”

  半个月后,苏联最高统帅部秘密从远东军区抽调三分之二的兵力,包括三十个步兵师,九百辆坦克和全部作战飞机投入莫斯科前线。远东方面只留下部分边防军与日本关东军对峙。

  十二月十七日,英国首相特使,外交大臣艾登飞抵莫斯科,敦促苏联立即对日宣战。这一要求遭到斯大林愤怒拒绝。

  此后,英美首脑多次敦促苏联对日宣战,均遭拒绝。

  《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一直被保持到一九四五年四月六日,日本即将战败时,才被苏联政府单方面废除。苏联是二次大战期间唯一一个对日本采取中立立场和保持外交关系的同盟国国家。

  对英美盟国来说,太平洋战争初期无疑意味着一段充满灾难、耻辱和不堪回首的日子。盟军到处惨遭败绩,狼狈不堪,日本人频频得手,取得一连串震惊西方世界的奇迹般的胜利。

  战争头一周,日军占领泰国全境,迫使銮披汶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十二月十日,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和哥打巴鲁登陆。

  十二日,日军强渡柔佛海峡,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

  二十五日,香港沦陷,港督马克·扬爵士宣布投降。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吉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七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八万新加坡英军向三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仓皇出逃澳大利亚。日军乘胜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厘巴板。

  纵观一九四一年及其后的亚洲战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这场战争区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局部:一个是亚洲东部幅员宽广的中国大陆(中国战场),另一个是南太平洋沿岸疆域辽阔的东南亚诸国(太平洋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总兵力不到二十个师团,约五十余万人;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常年保持的兵力高达五十至七十个师团,总数超过百万人。由于中国战场旷日持久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半数以上兵力,并且无休无止地消耗日本国内的战争资源,因此理解日本内阁都把中国抗日政府的存在视为心腹大患,千方百计予以摧垮。

  仅“珍珠港事件”爆发的一九四一年,侵华日军就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中条山大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累计出动兵力七十万人。国民党各战区进行顽强抵抗,英勇反击,虽有较大伤亡和失地,但是基本上挡住了敌人的正面攻势。

  与此同时,敌人还出动近十万伪军对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根据地军民团结奋战,是年底粉碎敌人扫荡。

  十二月,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在东京电台多次发表对华谈话,敦促重庆政府“停火”,“媾和”。均遭严辞拒绝。

  月底,日军为了配合太平洋作战,发动第三次更大规模的长沙会战。大战历时一月,以日军败退告终。

  就国内形势而论,日军虽然侵占大半个中国,但是中国抗日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加上美英苏等西方盟国源源不断的经济和物资援助,日军虽然在军事上占有较大优势,却始终无法达到速战速决和一举摧垮重庆政府的战略目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形势急转直下,英美盟军在东南亚的节节败退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且把中国政府的大后方统统暴露给日本人。

  一九四一年六月,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断。

  同月,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象征性的援华运输遂告终止。

  十二月,香港陷落。香港通往内地的物资补给线被切断。

  是月,侵泰日军前出泰缅边境,对缅甸虎视眈眈……

  由于日军连续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补给线,西方援华物资便只能抵达仰光,然后经过唯一一条滇缅公路转运到昆明。由于路途漫长诸多困难,因此到次年一月,援华物资运输总量便从上月的三万五千吨剧减到不足六千吨。

  一月中旬,日军攻入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国民政府仅有的十余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作战物资匮乏的危机同样影响到敌后战场。延安总部曾电告重庆,沂蒙山根据地遭到敌人“铁壁合围”,急需军火、粮食和被服支援。重庆方面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战场亦无法保障供给。今后各抗日根据地须设法就地筹措物资。

  文史资料载:“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需仰赖从西方进口。香港沦陷的当月,各地市场的物价指数分别上涨了数倍乃至数十倍。黑市猖獗,人心惶惶。重庆物资最紧张的时候,一两黄金只能换到一公斤白糖。如果日军进一步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难怪当时重庆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也不得不惊呼: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美国白宫。

  罗斯福读完一份来自重庆的官方备忘录,对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说:“你替我记下来,孩子。我早就说过,要打败日本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中国人不放。”总统滔滔不绝地发挥自己的思路:“……如果中国因孤立而屈服,你知道这将意味着发生什么?这意味着日本人不仅可以从中国腾出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军队,而且还会再武装起五百万到八百万中国人来。这些黄种人的大军会象蝗虫,不,像狮子一样扑向白种人的澳洲,扑向印度和俄国,占领埃及,然后和德国人在中东会师。那时候美国人还能指望干些什么呢?噢,上帝才知道。”

  这段著名的谈话被载入美国权威性历史著作《二次大战白宫实录》一书中。

  两天后,美国总统的亲笔信件被送到英国首相手中。丘吉尔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在亚洲一片黑暗的那段日子里,他(指罗斯福)却要我为中国人看守缅甸,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建议比美国人的胡思乱想更令人沮丧……对英国人来说,放弃一百个缅甸也不会比丢掉一个印度更重要……”

  十二月,侵泰日军第十五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而英国人在缅甸的全部兵力总共只有两个英缅师。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鉴于英国殖民者顽固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同月下旬,中国蒋委员长在重庆指挥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会后,委员长接见中外记者并发表谈话。

  有记者问:“委员长能否谈谈战争前景?”

  委员长答:“日寇乃一区区岛国,只要英美大国认清大局,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洲战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最多只需一年的时间便可打败日本。”

  记者:“据我所知,目前形势对中国不利。万一缅甸不守,请问中国政府有能力应付四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

  委员长:“各位先生,我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鉴于亚洲局势日趋严重,我国民政府已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

  记者:“请问委员长先生,中国出兵有必胜的把握吗?”

  委员长:“日寇虽然气焰嚣张,然终究只能逞凶一时。我国军乃堂堂正义之师,与日寇不共戴天,此次入缅作战系国家存亡之举,必然奋勇杀敌,置之死地而后生。”

  记者:“请问中国出兵还有其他背景吗?”

  委员长答:“日寇若吞并缅甸,必然大举入侵印度,进军中东。缅甸不保,印度亦危在旦夕,因此我国军入缅,其目的不仅保障滇缅交通线,更为保障盟军统一战线之大事业。”

  第二天,委员长讲话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报》及国内各大报的头版位置上。

  缅甸之战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新热点。

 


更多精彩e书尽在应天故事汇:http://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