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介石得知敌人获得空中补给的消息,身体顿时僵硬了。
如果说此前大本营的全部决心和计划都是建立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前提下,那么这个前提就是,土肥原师团最多可携带不超过一周的弹药粮食。
但是这个陈旧的战场规律被飞机的出现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这是日本军队首创在战场上实施大规模空中“立体补给”战术,此前世界战史均无先例,即使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德军也要在一年多以后才开始向东方的日本盟友学习。“立体补给”战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地面战争模式被打破,时空距离不再成为绝对和不可逾越的壁障,但是实施这种先进战术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支强大和占据优势的空中力量。
蒋介石先是深感震惊,随后变得怒不可遏起来,他几乎无法接受这个难以置信的残酷事实,那就是眼看就要被消灭的敌人居然起死回生了。
总参谋长何应钦小心地汇报说:综合前线情报,总参谋部认为土肥原师团每天至少需要获得数十架次飞机空投,否则还是无法坚持二十四小时以上。对此我军应当采取双重打击的战术:地面加强攻势,尽快消耗敌人弹药,同时我空军必须坚决攻击敌人运输机,拦截和干扰敌人空投,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战役胜利。
白崇禧补充说:我优势的地面部队要尽快穿插分割敌人阵地,与敌人近战混战,致使敌机无法准确空投。
蒋介石眉头紧锁沉吟不语,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转过身来,向众人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军放弃歼灭计划,结果当如何?
两位总参谋长不由得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回答:恐怕为时已晚。敌华北派遣军已经大举进攻,只有坚决消灭土肥原师团,才能转危为安扭转局势。
委员长点点头,他并非真要放弃进攻,而是希望得到证实,背水一战是唯一选择。他转向新任空军总指挥钱大钧,厉声命令说:我不管你有多大困难,你必须立即向敌人进攻,一定要切断敌人空中补给线。
抗战以来,制空权始终掌握在敌人手中,经过十个月激战我军飞机早已所剩不多,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更是人才奇缺,加上苏联援华飞机也只够勉强保卫大城市,谈何容易切断敌人空中补给线?况且近来敌机骤然加大空袭武汉密度,分散兵力更是捉襟见肘困难重重。但是领袖决心已下,钱大钧此前职务为委员长侍从室主任,他顺从地立正回答:是!卑职遵命,誓死完成任务!
蒋介石重新立于作战地图跟前,心有不甘地盯着黄河岸边那块被我军团团包围的敌人阵地,简直有种咬牙切齿的表情。日本人仗着空中优势为土肥原输血,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骄横的敌人并不知道,国民政府也有自己精心打造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不到关键时刻决不会轻易派遣上阵。
何应钦向他汇报说:开封前线指挥部报告,装备新型臼炮的铁甲列车“中山一号”与“中山二号”已经奉命进入攻击阵地;“铁锤”重炮团也在连夜向前线开进。还有代号“猛虎”的机械化坦克部队最迟将于四十八小时内到达指定位置,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蒋介石点点头,人们看见领袖的目光像一道闪电,劈开迷雾直指那个躲藏在冥冥之中的凶恶敌人。这几支奇兵都是委员长手中的法宝和降魔剑,必将破除敌人施展的魔法,歼敌于黄河之滨。
蒋介石一口气签署多道命令,然后吩咐侍从室主任林蔚:通知夫人……我要同夫人一道去汉口机场,慰问空军将士。
2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深知中日之战不可避免,紧急选派大批优秀人才前往西方留学,堪称当代“新洋务运动”。
炮兵少将来凤山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来凤山,广东潮州人,出身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清朝垮台天下大乱,青年来凤山投笔从戎考上飞行军校,开始戎马生涯。他先学习飞行,后因身体不适改行当炮兵,从此跟大炮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北伐革命军中屈指可数的炮兵专家。他曾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指挥一营火炮轰垮西北军一个师的连续进攻,也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运用山炮抵近射击,直接摧毁日军据点,取得辉煌战绩。蒋介石称赞他为“我国民革命军之难得栋梁人才”。
1935年,来凤山被派往英国留学,此行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令其发出“西人如此日新月异,我辈如不努力学习现代之科技,华夏当无立足之地矣”的感慨。他如饥似渴地发奋学习,不仅各科成绩出类拔萃,还在军校组织的炮兵对抗演习中取得十胜一负的优秀战绩,被英国教官誉为“炮兵天才”。毕业时英国校方希望挽留他,开出优厚条件聘其留校,英国军方也赠送一笔路费,送他到欧洲各国游历考察,但是此时日本人对我华北虎视眈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来凤山谢绝校方聘请,考察完毕立即踏上归程,被国民政府任命担任新式重炮团指挥官。
二次大战是炮兵发展的全盛时期,炮兵以其强大火力成为世界各国陆军的宠儿,与今天导弹的重要地位相似。西方列强争相研制大口径火炮,比如日军有一一五榴弹炮,美军有一五五榴弹炮、一八〇榴弹炮,苏俄有二〇三口径大炮,希特勒德国更是梦想开发出能够打过英吉利海峡的超级大炮等等,这些大炮都被自豪地冠以“战场之王”的美誉,炮兵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从抗战前夕购进并仿造德国著名的伯虏克一〇五榴弹炮,这种远程火炮最大射程可达十一公里,是当时中国军队拥有的最大口径火炮,被誉为中国的“炮兵之王”。但是由于条件限制产量较少,这种新式大炮仅够组建少数几个炮团,来将军指挥的“铁锤”重炮团即为其中之一。
“铁锤”重炮团曾在1937年南京各界抗战誓师大会上威武亮相接受检阅,令国人耳目一新深受鼓舞。国内报纸纷纷载文赞誉,称中国抗战和收复失地皆寄希望于此矣。国外也有报纸评论说:中国人追赶世界先进军事的步伐,由此可见其端倪矣。
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一支堪与西方列强比肩的现代化炮兵部队,不仅装备先进的大口径远程火炮,而且该团军官全部毕业于黄埔军校,主官都有国外留学的文化背景,接受过现代战争理论的熏陶,堪称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军队。团长来凤山将军更是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炮兵专家,全团官兵在后方同仇敌忾刻苦训练,他们在豫东战役的关键时刻奉命出击,像一柄高高举起无坚不摧的正义铁锤,担负起予敌致命一击的战场重任。
3
邱清泉,字雨庵,抗战名将。黄埔二期毕业,浙江永嘉人,曾与桂永清、宋希濂等人并称复兴社“十三太保”。邱清泉也是新洋务运动造就的精英人才,他留学于德国陆军大学,曾师从著名的“坦克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著有多种军事论文,被人誉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将星”。
据《邱清泉将军传》载,邱曾入上海大学研究社会学理论,其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投考黄埔军校,三十岁即被提升为陆军少将。1934年国民政府公开选拔青年军官前往欧洲留学,邱清泉在考试中一举夺魁,成为名噪一时的军中状元,受到蒋介石亲自接见。邱清泉先入德国工兵学校学习,但是他对工兵不感兴趣,次年重新考入著名的柏林陆军大学,主修现代化军事课程。邱清泉在德国留学的最大收获是有幸认识了赫赫有名的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将军,他拜读了古氏的坦克战著作,研究了当时刚刚在欧洲兴起的机械化作战理论,德国将军富有创造力和预见性的“闪击战”思想立即征服了这位来自东方的青年军人,他在为国防部撰写的军事论文中由衷感慨道:“如果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则将为机械化部队大出风头之时代矣”。邱清泉多次向古氏登门求教,至此追随古氏潜心钻研机械化作战,将古氏论著《重视坦克战》奉为经典。
邱清泉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他给友人信中自述云:留德生活极为清苦,余日日早起出操风雨无阻,每每攻书苦读至深夜,亦不敢稍有懈怠也。青年军人邱清泉将国家安危和抗战责任牢记在心,三年如一日刻苦学习,广泛涉猎世界军事动态,并利用休息时间翻译许多军事文章寄回国内发表。当时许多公派留学生胸无大志,贪恋国外物质享受不思进取,邱清泉对此极为鄙夷。一次他得知某友人外出嫖娼,立即愤然与之绝交,还削发明志,表示不屑与这些蝇营狗苟之徒为伍。蒋介石听到驻德大使馆汇报后大为赞赏,指示使馆对邱清泉的学习生活予以关照。
1937年初,邱清泉学成回国,此时日军入侵迫在眉睫,他以坦克战专家身份被委以重任,先任南京中央教导总队参谋长,次年南京装甲兵团改编为机械化第二百师,邱清泉担任“猛虎”坦克部队指挥官。当豫东战役进入生死决战的关键时刻,大本营一声令下,邱清泉立即率领这支威武雄壮的钢铁之师紧急开赴战场,驰援对日作战。
4
进入五月,驻守汉口机场的中正机队连日来陷入苦战,战机平均日起降达数次之多,说明敌机来袭的频繁程度和空战的惨烈状况。许多飞行员因为连续作战而眼眶充血体力不支,还有人带伤驾机出战,每天都有生龙活虎的空中勇士消失在蓝天里一去不复返。在队部作战室,墙壁上有块挂满飞机编号牌的大黑板,人们每天都在关注上面的变化。如果哪架飞机当天不幸没有返航,人们就会自动为战友举行一个默哀仪式,然后把他的编号牌摘下来放进墙角的铁皮桶里。
铁皮桶就成为这些年轻生命走向地狱的入口。
这天武汉天气忽然变坏,云层覆盖下起雨来,飞行员奉命在队部休息待命。年轻人总是欢乐的,哪怕战争期间也不例外。他们围在一起吵吵闹闹打扑克牌,也有人抽烟聊天喝咖啡高谈阔论,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不速之客就在这时候出其不意地走进他们中间来。
新飞行员俞世城独自坐在一张靠背椅上,他在回想头天发生的空战,那是一场小规模遭遇战,他因为经验不足致使一架受伤的敌机逃脱。忽然门口光线一暗,一个瘦高个子的中年男人进来,他有五十多岁年纪,身穿青布长衫,拄一根拐杖,一颗光脑袋特别引人注目。男人身后紧随一位体态优雅气质高贵的中年妇女,她着一袭中式旗袍,披一条细纱坎巾,亲切地同飞行员打招呼。人们一下子惊呆了,直到随后空军总指挥钱大钧等一干将领拥入作战室,他们这才纷纷回过神来,赶紧跳起身来敬礼。
俞世城紧张得无所适从,等他紧紧握住委员长伸过来的手掌,感觉很有力量,很受鼓舞,一下子信心大增。夫人的手却不一样:温润、柔软,既像母亲,又像情人,给了年轻飞行员极大抚慰。抗战初期蒋夫人曾任政府航空委员会要职,受到许多年轻飞行员崇拜,在中正机队,俞世城没少听老飞行员津津乐道地讲述开晚会和邀请蒋夫人跳舞的故事,第一夫人在年轻人心目中已经被罩上一层偶像的神秘光环。
委员长目光坚毅脸色威严,他笔直地站立在屋子中央,以这种坚定姿态向人们传达出不可动摇的战斗意志和决心来。领袖说,你们都是真正的空中勇士,中国抗战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是打不垮的,中国空军是打不垮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你们还要面对艰苦的战斗,因为你们的敌人暂时还很强大,他们还在野蛮地侵略我们家园,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并且企图永久霸占我们这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你们必须坚决战斗,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赶回海岛去!(鼓掌)
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屈服,都拿起武器来战斗,侵略者是不可能征服我们的……你们很快将去完成一个重要任务,我对你们的要求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期待你们胜利归来,届时我将亲自为空军庆功!(热烈鼓掌)
抗战期间蒋氏夫妇常常深入机场鼓舞士气,亲自过问空军的装备采购,说明大本营对空军的高度重视程度。但是中国毕竟太落后,空军太弱小,难以在战场上与强敌抗衡,这种被动局面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得以彻底扭转。
蒋氏夫妇离开后,空军总指挥钱大钧亲自布置任务,命令中正机队秘密转进豫东野战机场,伏击敌人运输机,坚决切断敌人空中补给线。总指挥宣布说:我将二十四小时守候在作战室,等待你们的胜利消息。
这天傍晚,许多武汉市民看见我军战机冒着小雨相继起飞,很快钻进翻滚的云团里不见了。机群先向东方飞行一程,目的是迷惑敌人地面耳目,它们在大别山区上空忽然拐个弯,然后径直向北方飞去。这天中正机队没有像往常一样返回汉口机场,驻守机场的警戒部队把许多涂了油漆的木头飞机推上停机坪,士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做出煞有介事的样子,好像这些以假乱真的木头飞机都是真正的空军战机一样。
临近天黑,中正机队飞临豫东前线代号为“R”的某野战机场,机群迅速降落然后就地隐蔽起来。
5
抗战爆发那年冬天,曾经是黄河故道的豫东平原上,一个地名叫做同水洼村的偏僻地方忽然喧闹起来。四县八乡的老百姓都接到河南省政府征集民工的紧急命令,于是数以万计的农民携带简单工具,背着粗糙干粮汇聚到这片光秃秃的荒滩上来。
他们是来赶修一座野战机场的。
抗战八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民众硬是用血肉之躯和原始的石头碾子先后修建起数百座飞机场,碾压出一条条通往希望和胜利的飞机跑道来。其中还有可供美军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起降的大型机场,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之为“了不起的中国奇迹”。
“R”野战机场建成之后仿佛被人遗忘,一直未被启用,于是空荡荡的跑道四周重新长出野草,常有当地村民来到这里割草和放牛。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暮春的一个傍晚,笼罩天地的宁静空气忽然被一阵打雷般的马达轰鸣打破了,一个正在割草的当地村民抬起头来,他立刻被眼前出现的神奇一幕惊呆了:一群长着翅膀的大铁鸟好像《封神榜》里腾云驾雾的蝙蝠怪兽一样,眨眼间就降落在跑道上。而早已等候在地面的武装士兵团团围住铁鸟,然后前呼后拥地把飞机推进“鸡窝”隐藏起来。
村民心中突然狂跳不止,他明白自己真的交上好运了。
这件事的起因还在不久前的一天,镇上的镇长大人忽然走进他的破茅屋,令村民深感意外和手足无措。如果按照辈分,镇长还是他的远房侄儿——这个远房侄儿对他许诺说,如果他按照他的话去做的话,那么他就会得到一块响当当的袁大头(银元)。村民对于镇长的恩典几乎要感激涕零了,于是他按照镇长吩咐来到这座空荡荡的机场附近割草监视,并把割下来的草捆整齐地堆放在跑道四周晒干。草捆越来越多,就像绳子一样渐渐套住了机场,当然这些草捆不是留给自家使用的,而是完成镇长大人布置的任务。
村民的心血果然没有白费,当他把那些丛生的芦苇和荒草快要割光的时候,一群从夕阳中飞来的大铁鸟果然就撞进他的眼睛里。镇长听完村民报告,他的胖脸上现出一丝诡异的微笑来,吩咐说:今夜你呆在家里,我会派人去叫你。
村民畏畏缩缩地说:我的……大洋呢?
镇长不耐烦地呵斥道:赶快按我的话去做,否则谁也甭指望得到什么大洋。
村民垂头丧气地回去了,当然他做梦也不可能知道,在镇长大人的深院大宅里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夹墙里面潜伏着一个幽灵般的日本间谍和一部无线电台。
6
警卫部队指挥官辛鹤鸣中校多次起身查哨。
部队是在头天奉命十万火急赶赴“R”野战机场执行警戒任务的。为了防止走漏消息,官兵封锁了附近村庄和道路,除了当地村民外一律不许出入。指挥官得到的命令是必须确保地面过夜的飞机万无一失,直到飞机升空离去为止,因为该野战机场的位置距离前线仅有半天路程,所以全体官兵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所有哨位都设置双岗,每座机窝四周都有游动哨。部队还在机场外围赶挖多座临时防御阵地,以应对可能突然发生的敌情。
从机群从天而降那一刻起,地面的战斗警报就此拉响。
指挥官每隔半小时准时巡视一次哨位和阵地,他像钟摆一样不知疲倦地敲打官兵绷紧的神经。指挥官满意地看到,全体官兵百倍警惕严阵以待,他们睁大眼睛紧握武器,对任何来自四周的可疑动静都决不马虎放过。
适值暮春,静夜如水,阵阵熏风送来小麦成熟的香甜气息,让人内心不禁漾起一种想要感激和亲近土地的强烈愿望。到了下半夜,忽然有哨兵报告说,距离机场几里路外的村子里有动静,让指挥官大吃一惊。他连忙赶去察看,听见村子方向果然传来一阵高高低低的狗咬,说明有人在暗夜里走动。当然狗咬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生敌情,因为阳春五月是小麦即将开割的季节,农人早起准备牲口农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指挥官在心里已经排除发生敌情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起见,他还是派出一个战斗小组去到那座村子察看。不久派出去的人回来报告说,未发现异常情况,让指挥官一颗悬起的心放回原处。
此时一颗亮晶晶的启明星已经升起在夜空里,意味着距离天亮为时不远,指挥官看看手表,已经凌晨五点过,最多再有二三个小时吧,中国机群将从这座隐蔽的野战机场腾空而起,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那时候压在他肩头的千斤重担才会完全卸下来。夜色如潮,大地如墨,时间在土地的呼吸声中一分分流逝,中国军队枕戈待旦毫不松懈,官兵众志成城保卫机场,决心胜利完成任务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地平线上终于显露出一抹朦胧的鱼肚白,预示一个万物复苏的黎明即将来临。指挥官再次抬腕看表,他看见那根银光闪闪的时针已经移向六点。地勤人员那边已经有了动静,他们开始推出一只只汽油桶来给飞机加油,机械师爬上飞机座舱为马达点火预热,总之沉寂一夜的机场开始变得忙碌和热闹起来。
这时候一丝不令人察觉的空气振动悄悄传来。
在一个漆黑一团和人声嘈杂的黎明时刻,这个像蚊子哼哼一样混杂在空气中的危险信号很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当时雷达尚未诞生,空中预警主要依靠人的眼睛和耳朵来识别。对于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陆军来说,要敏锐捕捉或者说正确识别这种来自天上的细微信号尚需时日,所以仅仅几分钟后,天空中轻风送来的声波涟漪已经变成一股潮水般涌来的陌生马达轰鸣。指挥官脸色大变,他看见在微熹的天幕上赫然出现一群快速移动的密集亮点,它们都是前来偷袭野战机场的日本战斗机。
砰砰砰!哨兵鸣枪报警,但是为时已晚。
7
当报警枪声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接二连三炸响之后,俞世城最先跳起来冲出帐篷,凭着飞行员的锐利眼睛,他一眼认出倒映在暗淡天幕上的日本飞机不是几架而是十几架!
他脑袋嗡地一响,明白行动暴露了。
在空战里,最糟糕的情形莫过于机场遭到偷袭,飞机来不及起飞被压制在地面上,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俗称“打地靶”。现在令飞行员最担心的一幕到底还是发生了,他们遭到偷袭,被敌人撒开的阴谋大网牢牢罩在地面上。
梦中惊醒的飞行员个个如离弦之箭,许多人连飞行服都来不及穿好就奔向战机,他们争分夺秒地登上飞机,欲抢在敌机发动进攻之前滑离跑道强行起飞。俞世城跳进座舱开动飞机,他的眼睛紧盯着天空中那群越来越大的亮点,内心暗暗祈祷黎明的脚步放慢一点。抗战初期飞机均无夜视设备,也就是说来袭的日本飞机并不一定能够马上找到隐藏在黑夜大海中的野战机场,只要我军战机一旦升空成功,形势就将发生逆转。
敌机飞临目标区域,但是它们并未立刻降低高度进行攻击,而是开始一遍遍盘旋搜寻,说明它们尚未找到机场,还是一群看不清地面景物的睁眼瞎。中国飞行员抓住这个宝贵时机行动起来,飞机大声吼叫着驶离机窝,然后开始颠颠簸簸地驶向跑道。地面人们全都屏住呼吸紧张万分,他们寄希望于奇迹发生,只要仁慈的上帝再给飞行员一袋烟工夫,强行起飞就会成功,胜利天平就将倒向中国人一边。
然而这个关键时刻,一群更加阴险的敌人出现了。
日本飞机虽然在天上张牙舞爪但是它们都是纸老虎,在黑暗的大海里暂时一筹莫展,问题是人们只顾对付来自天空的威胁却忽略地面的敌人早已像露水一样悄悄渗透进了机场,因为他们都是被敌人收买的当地人。汉奸们开始行动起来,他们点燃事先堆放在跑道四周的干草堆,给天空盘旋的敌机指示目标。当第一朵狞笑的罪恶之花在夜色笼罩的大地上猛烈绽放开来时,中国飞机借助夜幕掩护化险为夷的最后希望随之破灭。汉奸的身影像幽灵一样在黑暗的大地上四处游动,他们释放出来那些像毒蛇一样的火焰咝咝地吞噬夜空,同时也把那些正在地面滑行的中国飞机暴露无遗。敌机发现目标,立刻像恶魔一样从天上扑下来。
中国战机的灭顶之灾降临了。
据《中国空军抗战史料》载,抗战初期中国各地机场都曾遭遇敌机偷袭损失惨重,令我军防不胜防,究其原因还是特务汉奸里应外合所致。1937年11月,被誉为中国“空军军魂”的战斗机大队长高志航从兰州接收苏联新式战机返回,机队中途短暂停留河南周口机场,不幸被当地汉奸告密引来敌机偷袭。高志航壮烈殉国,约四十架战机被毁,给中国抗战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当摇撼大地的爆炸声终于平息,敌机马达声渐渐消失在远方,一轮喷薄欲出的金色朝阳在地面指挥官眼前映照出一幅触目惊心的惨烈景象来:机场上浓烟滚滚,跑道上弹坑密布,许多飞机四分五裂,一些残骸还在熊熊燃烧。
他大叫一声,跌坐在地上。
中正机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只有少数飞机侥幸脱险返回汉口机场,空中伏击行动宣告破产。
8
汉奸泄密事件令大本营极为震怒。
蒋介石下令严惩汉奸,包括镇长和村民在内的汉奸分子都没能逃脱正义惩罚,他们的头颅被挂在村口示众。同水洼村从此变成一座废墟,它同许多毁于战争的中国乡村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无影无踪。事实上国民政府的严厉打击未能彻底铲除产生汉奸的社会土壤,抗战时期敌特、汉奸泄密案件依然层出不穷。
陆军指挥官辛鹤鸣1949年去了台湾,他晚年在湖广会馆出版的回忆录《黄埔军魂耀中华》一书中提到豫东“R”野战机场遭袭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飞行员俞世城并未当场牺牲,他只是身负重伤失去一条腿,被人送进后方医院抢救。数月后当这个意志顽强的年轻人拄着拐杖重新出现在汉口机场时,他看见新组建的“中正机队”都是更加年轻的陌生面孔,队部黑板上已经没有自己的名字,而代表他的飞机的那块编号牌也早被已人扔进那只张开大口的铁皮桶里。年轻雄鹰壮志未酬不幸折断翅膀,俞世城从此成为一名残疾军人,战后他回到四川老家务农,死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空中伏击行动的失败成为豫东战役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日军继续巩固其空中优势,他们的运输机源源不断地飞临战场,为被围困的第十四师团建立起一条持续不断的空中补给线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