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看到蒋介石发出的电报,大吃一惊,电文一改过去令江北新四军南调的做法,竟然要江南新四军北撤,不仅要撤过长江,而且还要撤过黄河。这如同一声晴天霹雳,但还没有将项英震醒过来,他还在犹豫,他不肯相信蒋介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新四军下毒手!

  11月11日,叶挺按照中共中央电报指示,专程至上饶找顾祝同商谈北撤事宜。

  叶挺同顾祝同是保定同学,私人交情颇深。叶挺首先提出北移路线的问题。由于日军对长江水道的封锁很严,新四军难以从皖南直接北渡,希望第一步先移到苏南,然后从镇江一带渡江。因此拟请顾祝同划苏南傈阳、保水、宜兴、金坛四县为途经暂住区,暂驻区内的作战任务,由新四军负责。其次,希望在新四军移动期间,三战区的部队不要调动,军事布置保持10月间的原状,保证新四军安全转移。

  顾祝同的堵击计划已付诸实施,增调的堵击大军正从苏浙赣三省向皖南开进,哪里还谈得上提供安全保证。但顾祝同为执行蒋介石“稳住叶、项”的命令,盛情款待,一个劲地叙旧,不谈国事。叶挺心急如焚,一再追问,顾祝同假惺惺地表示:

  愿以他自己的政治人格,担保新四军安全转移。

  在叶挺到上饶之际,上官云相也赶到了上饶。上官到上饶,是要与顾祝同就“堵截新四军”的部署,再行密谋。上官是叶挺保定军校的同期同学。上官以老同学身份,装成没啥事的样子,嘻嘻哈哈地对叶挺说:“照我看,皖南的问题还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为好。三战区有一些黄埔系的少壮派是主张打的。但我个人认为,就是把皖南新四军都杀光了,也不能解决国共关系问题。”

  叶挺对这次上饶之行非常失望。他对顾祝同、上官云相毫无诚意的种种虚假表现,颇觉诧异。当天便结束了公务,第二天返回了云岭军部,向项英诉说了顾祝同、上官云相心怀鬼胎的一些迹象。

  项英迫于日益紧张的形势,批准从12月1日起,让非战斗人员和部队眷属、伤病人员,近二千人,携带一些机械、印刷、被服等工具,陆续出发,撤往苏南。这些人员和物资途经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和一○八师驻地时,两师派出大量部队和谍报人员观察监视,但未作阻拦,显然意在麻痹新四军。

  12月4日,项英给党中央发电,报告北撤进展情况说:“向苏南兵站线已开始恢复,工作人员及资材已于一日起分批移动,战斗部队则等候情况与时机移动。”

  焦急万分的党中央注意到这含糊不清的话语,复电提醒项英说:“移动时间将限12月底移完,我们还在交涉展限一个月,但你们仍须于本月内尽可能移完。”

  项英之所以还在迟疑,主要是在行动路线上忧虑无穷,拿不定主意。军部从皖南向江北转移,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

  一条是非战斗人员走的这条路线:由云岭向东北方向行进,先到苏南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在地,再待时机通过敌战区,渡江到苏北。这条路线是顾祝同认可了的新四军北移的“合法”路线。但走这条路线,路程较长,而且其中很长一段路,要从国民党军五十二师和一○八师的防区通过。仅这两个师堵击起来,要通过就相当困难。

  第二条路线,是从铜陵、繁昌之间直接渡江,到达江北无为地区。这是新四军军部与江北部队长期联系的一条交通线。这条路线路程短,从云岭出发,当天可到铜陵地区,次日晚上便可过江。

  11月中旬,叶挺主持派出一支侦察小分队,携带电台,专门作过一次实地侦察。

  摸索掌握了沿江日伪的活动规律,征集了二百多条船,找到十二个渡口,一夜可波七千五百人。参谋处将这些情况标在地图上,送给军部首长们看。叶挺看了非常高兴,叫参谋处尽快作好行动计划。但项英顾虑重重,怕遭日军“半渡而击”。

  就在项英犹豫不决的时候,蒋介石却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动了。蒋介石一面督促顾祝同、上官云相加紧对皖南新四军的进攻部署;一面命令李品仙派兵扼守长江北岸,做阻击新四军由铜、繁地区过江的准备。又通过各种渠道,向日军透露新四军将从铜、繁一带过江的消息。日本侵略军对国民党给的信息,反映很灵敏,铜、繁一带的江面上,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巡逻舰艇。

  面对这种情况,项英对走哪条路更加举棋不定。

  毛泽东看到蒋介石结皖南新四军北移的限期只剩下最后几天了,项英还在那里拖延,既焦急,又恼怨,以中央书记处的名义给项英、周子昆、袁国平发出电报,作了严厉的批抨。电报说:

  “各次报告均悉。你们在困难面前,屡次向中央请示方针,但中央在一年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都始终借故不执行。最近决定全部北移,至于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动中的困难,要你们自己去想办法,有决心。现虽一面向国民党抗议,并要求宽展限期,发给饷弹,但你们不要对国民党仍存幻想,不要靠国民党帮助你们任何东西,把可以帮助的东西当作意外之事。你们要有决心有办法冲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环境,达到北移之目的。如有这种决心办法,则虽受损失,基本骨干仍可保存,发展前途仍是光明的。如果动摇犹豫,自己无办法,无决心,则在敌顽夹击下,你们是很危险的。全国没有仍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在移动中,如果国民党向你们攻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和决心,这个方针也早已指示你们了。我们不明了你们要我们指示何项方针,究竟你们自己有没有方针?现在,又提出拖或走的问题,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这个批评,震动了项英。他迫于蒋介石结的限期,迫于延安的命令,才于12月28日召开新四军军分会会议,作出于1941年1月4日经苏南向江北转移的行动决定。

  考虑到行动中遭到国民党军袭击的可能性增大,军部临时决定把坚持铜陵、繁昌地区的第三支队部及其所属的第五团;新三团等部队也调回来,一起转移。这时新四军皖南部队共有九千余人,除军直机关外,决定编成三个纵队,分三路开进。第一纵队,即左路纵队,辖老一团、新一团,三千人。由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傅秋涛指挥,4日晚由云岭以北土塘到大康王地区集中,5日晚通过球岭,向榔桥地区前进。第二纵队,即中央纵队,辖老三团、新三团,共二千多人,由纵队司令员周桂生、政委黄火星指挥,4日晚由云岭西北贡里进到茂林以北风村地区集中,5日晚经高坦、丕岭向星潭前进。军直属队和教导总队随第二纵队跟进,军部4日晚在茂林以南的潘村宿营。第三纵队,即右路纵队,辖三团和军特务团,共二千多人。由纵队司令张正绅、政委胡荣指挥,4日晚纵队司令部率五团,进到茂林地区集中,军特务团出茂林以南之铜山、樵山。大麻岭,佯作进取黄山、太平之模样,目的是让国民党军产生错觉,以为大部队继续南下,掩护主力部队调头往东,向苏南前进。

  皖南新四军终于北辙,但为时已晚。这时候国民党军的堵截部署业已就绪,上了蒋介石设置的包围圈套里了。

 


更多精彩e书尽在应天故事汇:http://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