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夏天,是淮北人民倍受煎熬的一个夏天。日军的飞机,连续不断地对城乡狂轰滥炸,许多城镇乡村,房屋被炸毁,家园被毁坏,许多家庭惨遭不幸。轰炸之后,日军像蝗虫般卷过来,奸掳焚杀,血流成河。许多国民党的军队,从黄河北溃退下来。

  此时,又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

  6月9日,蒋介石密令,由国民党军新编第八师师长蒋在珍指挥,在河南郑州北花园口段黄河大堤,用人挖、炮轰,轰开两丈宽的缺口,一时洪水滔滔而下,继而将堤口冲开百余米宽。蒋介石说,挖开花园口,是为了阻止日军南犯。实际上,决堤后,只淹没日军的一个骑兵支队,并未阻止住日军南犯,却把豫皖苏三省人民害苦了。凶猛而下的洪水,淹没豫皖苏三省四十余县的一千七百多万亩良田,近九十万人被淹死,六百多万人挣扎在汪洋洋国。淮北的毫县、界首、阜阳、涡阳、太和、蒙城、阜南、颖上一带广袤土地,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

  就在淮北人民遭受日军残害、洪水冲击的双重苦难,濒临绝境之际,新四军第六支队,在司令员彭雪枫的率领下,踏过洪水泱泱的黄泛区,跨过豫皖苏三省边界,来到涡阳县的新兴集。

  受苦受难的新兴集人民,对新四军的到来,欣喜万分,消息传开,四邻八乡的农民,饱含着热泪,涌向新兴集,站立道路两旁,欢迎这支队伍的到来。有人说,这位新来的司令员,当过八路军总部的参谋处长,连山西军阀阎锡山,都怕他,敬重他,十分好奇。心想,这位司令,一定是个膀大腰园,威风凛凛的人,人们争先恐后,都想一睹将军的风彩。

  可是,彭雪枫已走进群众中来了,和颜悦色地喊道:“大爷,大娘!你们受苦啦!我们是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来打日本侵略者的。”

  “呵,共产党的队伍!”群众好像醒了过来,不住地喊:“新四军开来了!共产党的队伍开来了!”对这位和蔼的司令员更加感到亲近了。

  彭雪枫,三十出头的年纪,眉清目秀,白白净净的脸,像个文弱书生,是他那一身既合体又整齐的灰布军衣,以及打得铁紧的绑腿,才显示出不凡的军人风度。

  彭雪枫年纪虽轻,可已是老共产党员了,文武兼备,久经沙场了。他1907年生于河南镇平县七里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随祖父攻读诗书,更爱练武,养成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先在镇平察院模范高等小学堂,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后在北京育德中学读书时,投身反帝爱国斗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中共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央巡视员,去上海改造土匪武装。1930年到中央红军工作,任红三军团第一纵队政委,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参加了长征。率部攻克娄山关后,写出《娄山关前后》的文章,给后世留下珍贵史料。

  1936年秋,在全国抗日高潮影响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要求共产党到太原联系和谈,彭雪枫受毛泽东委派,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进晋与阎锡山谈判,使红军顺利到太原集中。

  1938年春,彭雪枫调中共河南省委任军事部长,在竹沟创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而后,扩编为豫皖苏游击支队,奉命进军豫皖苏边,到达涡阳县新兴集,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

  新四军第六支队在新兴集住下后,天色已晚。

  月亮钻进云层里了,淮北平原一片朦胧。夜间的重露滋润大地,才有一点凉意。

  战士们经过长途跋涉,都劳累得入睡了。在新兴集南边的一幢茅草房里,还透出闪烁的亮光。彭雪枫坐在油灯下,正聚精会神读着毛泽东的新著《论持久战》。

  警卫员打开一箱箱书,一边整理,一边小声念着书的名字,生怕少了一本。他拿一本,读一本: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有巴金的《家》、《春》、《秋》、《雾》;有郁达夫的《论语与做人》;有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以及《儿女英雄传》、《镜花缘》、《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还有外国小说《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

  彭雪枫在戎马倥偬之际,总是手不释卷,达到“上马杀敌、下马草檄”的程度。

  不管行军作战,都有两匹马驮着他的书箱。出发时,装进书箱内;住下时,警卫员立即替他整理好,便于他查找和阅读。每有新书,他总是想方设法买到。他说:

  “看到新书,我真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感。”

  彭雪枫一边聚精会神地读着《论持久战》,一边叮嘱警卫员。说:

  “我革命一生,两袖清风,只有这几箱书,是我唯一心爱的财产,千万不能丢失!”

  第二天,彭雪枫和支队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召开了支队营以上干部会议。彭雪枫介绍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所论述的要点,着重讲了毛泽东所批判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要坚持持久战。而要坚持持久战,必须建立起稳固的敌后根据地。

  彭雪枫针对有些干部认为:新兴集是个小集,穷乡僻壤,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没有作为,进行了解释。他说:

  “新兴集虽小,但战略位置重大。它北与河南省接壤,东与江苏、山东两省相连。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在它左右穿过,纵贯东西南北;新黄河与淮河在它南北涌流,冲积出淮北八县、豫东十三县、苏北三县一块大平原。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大部队运动;河网纵横密布,又利于开展游击战争。这里的人民,淳朴彪悍,历史上在这里进行较大的战役战斗达一百余次,清末捻军起义雏河集,一呼数十万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今天,这里的人民,正受日军和黄水泛滥后的双重之苦,各种抗日武装正在萌生,但群龙无首,我们共产党、新四军如能将他们争取过来,那就如同龙归大海,抗日的巨澜必然在淮北迅猛地掀起来!”

  彭雪枫愈讲愈起劲。他最后说:“我六支队进军新兴集,建立淮北抗日根据地,向北是勾通华北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的纽带;向东是通往苏北敌后的前哨,向南是华中战场宽阔的后方。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干部们听了彭雪枫的讲解,不仅改变了对新兴集的看法,而且加深了党中央赋予六支队进军淮北敌后的理解,开辟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信心更足了。

 


更多精彩e书尽在应天故事汇:http://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