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墨园新四军司令部的会议室里,宽敞明亮,阳光从天井院花窗棂透进,将铺展在会议桌上的白布罩,照得雪白光亮。会议人员围坐在会议桌四周。
会议室东西两面粉白的墙壁上,挂满军用地图,地图上标了许多红蓝色箭头,凭添了一股战斗气息。
出席会议的有叶挺、项英、张云逸、周子昆、参谋处长赖传珠、秘书处长李一氓、作战科长李志高、侦察科长谢忠良、通讯科长胡立教,还有作记录的一名机要参谋,一名秘书。
叶挺身着笔挺的中将军服,伟岸地端坐在会议桌的左上方。与叶挺对面坐的是项英,他穿一身洗得泛白的灰布军装,与叶挺显出鲜明的对照。张云逸坐在桌子的右侧上方,此时,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但他没有佩戴,穿的也是一身灰土布军装,扎了武装带,也显得很威武。
叶挺抬了抬手,宣布:“现在会议开始,先请张参谋长介绍华中敌后形势,作个中心发言。”
张云逸微微点点头,表示对叶挺的敬重,说:“好,我扼要介绍一下华中敌后形势,然后重点讲讲皖南、皖中的形势”。
张云逸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与叶挺是同乡,1912年同叶挺在广州陆军小学学习,1926年北伐战争又同叶挺同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张云逸是第二十五师的参谋长。他熟悉形势,胸怀韬略。每次作战前,他都千方百计摸清情况,对敌我动态了如指掌。他站起身,拿起一根白花木棒,从容地说:
“华中!”张云逸手中的木棒迅速指在华中敌后形势图上,说:“华中战场,是日军松井石根率领的华中方面军。这个松井石根,凶恶得狠呀,是日军的陆军大将,是侵华日军的高级司令官,也是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主犯。同志们,今天我提一提这个人,就是要战胜这个人。松井手上有五个师团,十三个旅团,共二十万人。
这个松井石根的部队也凶猛得很,自杭州湾登陆占领南京后,目前已有三个师团过江,攻陷了滁州、临淮关、蚌埠。宿州,同华北方面军的两个师团汇合,打通了津浦路,在安徽的铁路沿线,大江南北,已建立大小据点二百多处,华中较大市镇皆为这南北两支日军占领,人民群众正在水深火热之中。”
张云逸的介绍,一下把会议人员的情绪吸引过去了。“这样讲,华中完了吗?安徽没救了吗?”张云逸停顿了一下,而后猛地提高嗓门说:“没有。华中大着呢,几个师团的日军是吞不下去的。安徽是四战之地呀!安徽南有长江,北有淮河,历史上守江守淮,回旋跌宕,演出了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淝水之战,是大家熟悉的,东晋谢安仅率八万之众,击败符坚百万大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刘邦起于泗上,英布崛于六合,朱元璋勃兴历阳,皆在淮上。淮上,南逾淮北,则兼并中原,北逾淮南,则吞江表。安徽江河纵横,山区、平原、丘陵兼备,可水战,可陆战,可运动战,可游击战。同志们呀,党中央指示我们,向东挺进,向北发展,这可是给予新四军的一个宏大的战略行动目标。日军踏过长江淮河,我们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就把日军撕成两截;日军占据津浦,陇海铁路,为保住这两条运输线,就将自己捆绑在十字架上;我们深入敌后,就是勒紧绞索,最后要把它绞死在这个十字架上。”
张云逸侃侃而谈,人们全神贯注。
“沿江地区,下至南京,上至彭泽、东流一线。”张云逸的手,在地图上的皖南沿江划了半个圈子。他继续说:“当涂、芜湖、繁昌,驻的是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是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他从广德一线杀到南京,参加指挥了南京大屠杀,引起世界舆论的公愤。松井石根为了欺骗世界舆论,把他从南京调到芜湖,谷寿夫到芜湖,并未因举世抗议而有所收敛,又有恃无恐地血腥屠杀了半年。同志们,记住呀!
张云逸的手有点微微发抖,他略停了停,接着说:
“下面我来介绍日军在沿江的具体分布:芜湖以下是大熊联队,当涂三十余人,小丹阳一百八十余人,慈湖五百余人,芜湖以上是日军第十五师团的川岛警备队,三山镇三百余人,峨桥二十余人,伏龙山一百余人,横山四十余人,繁昌二百余人;铜陵、获港、大通是日军第一一六师团,最近又由芜湖经氵鲁港驶获港日舰四艘,企图控制长江运输线。这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西与鄱阳湖平原相接,东与长江三角洲相连,长三百多公里,地形复杂,河湖交织,港汉密布,堤埂连绵,丘陵相间,平列于长江两侧,高度二十米至四百米不等。这是我们开展游击战的好战场,水区可设置障碍,迟滞敌人进攻,而不利于敌机械化行动,也不利于敌人组织协同和指挥联络,但利于我们小部队的游击活动。这里的道路容易破坏,修筑和急造军路却难上加难,便于我们游击队的两条腿飞来往去。”
张云逸说到这里,会议开始活跃,有的想插话,有的在小声议论。
“同志们,等等再议论!”张云逸压了压手,会场又静下来。“这是南边的情况,我们还有个使命:向东作战,向北发展。这就要过江了。”
张云逸接着说:“江北,就是两淮,淮南、淮北,日军在这里投入的兵力约五万余。日军第十二、第十三混成旅团,驻津浦路沿线的滁县、蚌埠、凤阳、宿县、定远,西沿伸到合肥,东伸向来安、天长的皖东。这一带是江淮丘陵地区,西起大别山麓,东连江苏省界,北至淮河,南至巢湖和张八岭南麓,长三百二十公里,为大别山脉延伸而成,自霍山向东延伸至洪泽湖以南,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大致呈东西向弧形,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除大片丘陵岗地外,还有不少块状低山,部分高峰在三百米以上。这里岗峦起伏,垄贩相间,河流较少,便于部队运动,也便于开展游击战;便于隐蔽接放,也便于迂回包围;便于以支撑点为基础的环形防御,也便于隐蔽实施机动。今后我们在这里,将和敌一决高低。”
张云逸把“今后我们在这里将和敌一决高低”这句话,说得很慢、很重,既是要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也表示结束了讲话。大家知道参谋长的话已讲完,虽没有鼓掌,都为他对敌情、对形势的精辟分析,投去赞叹的目光,而后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议论了一会,副参谋长周子昆看了看手表说:“同志们,时间不多了,请军长作指示吧!”
“今天是形势分析会,不能叫作指示!”叶挺站起身来说:“我只想强调两点:
第一,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今后的实践将会证明这个方针的正确和远大。现在我们的认识有深有浅,认识有一个过程,是允许的,但大家的思想必须朝着有利于这个方针上去做。第二,南边的第二十三集团军也好,第三十二集团军也罢,西边的第二十一集团军,还有江苏的韩德勤的部队,目前都没有这个胆量,没有计划到淮南、淮北和皖东地区去的迹象,这是个时机。谁敢去,我们新四军敢去!这可以证明新四军是真正抗日的!
那里的人民会拥护我们去,全国的人民也会拥护我们的这个行动。但是也不是容易去的。去了,日军会把进攻目标对准新四军了;去了,南边、西边、甚至东边的那几个友军,也会红眼的,我们不去,他们不敢去,我们去收复了失地,他们会来争地盘,甚至会同日军一起夹击我们。同志们,我们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想出对付复杂问题的办法。我们要把困难想得复杂一些。我们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就不能完成我们新四军的抗日使命。”
叶挺在讲这段话的时候,并不怎么慷慨激昂,倒有点哀兵之慨。这不是叶挺随心所欲,是他对时局思考分析后的判断,是他最忧虑最不愿看见的地方。
纵观此后新四军东进北上的历程,皆不出叶挺、张云逸所料,大有诸葛亮隆中对的先见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