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毛泽东所想的远比他的将领们要深、要远。毛泽东认定,游击战是红军对付日本人的惟一策略。因此他特别强调:要避免在战争初期阶段与日军进行大决战。
平型关战斗虽是在阎锡山计划的作战方案框架下进行的,但平型关战斗是彭德怀提出设想,八路军总部批准,并得到毛泽东同意的一次作战行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8月下旬改编为八路军,迅速出师山西抗日前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等先行入晋,与统治山西的国民党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协商联合抗日的有关问题。此时,日本侵略军已长驱入晋,阎锡山颇想倚重八路军,因此,双方迅速达成了八路军运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战术打击日军、配合友军的协议。商谈中,阎锡山提出了计划在平型关、沙河、繁峙一线与日军作战的方案,要求八路军予以配合。就此,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提出了八路军的配合方案:以友军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115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阎锡山表示同意。
9月下旬,八路军出发时分赴各地的主要领导人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等汇集一起。9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召开会议,讨论山西战局和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彭德怀在会上说明了配合友军侧击进攻平型关之敌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据此,八路军总部制定了作战训令。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向115师下达了"115师应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的命令。与此同时,八路军115师作为先遣部队风雨兼程于9月下旬挺进到平型关附近。跟随先头部队推进的林彪,在到达平型关附近后,根据对地形的勘察和对敌情的分析,也向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兵力打一仗的建议。
当时,毛泽东所想的远比他的将领们要深、要远。毛泽东认定,游击战是红军对付日本人的惟一策略。因此他特别强调:只打游击战,不打运动战;只能打小仗,不能打大仗,要避免在战争初期阶段进行大决战。
毛泽东并不为八路军出师后是否尽快获得声望所困惑。相反,针对高级将领中比较普遍的"速胜论"思想,他苦口婆心地反复开导他们:"打了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这就是我们的家当。拿这点家当同掌握现代化重武器的日本人硬拼,会是什么结局呢?弱国劣势兵器的军队与优势兵器的帝国主义军队去深壕对垒,无论如何是不适宜的。"
当然,毛泽东也考虑到讨论中的不同意见,把关于作战方针有些提法作了一些变更,使之更全面、更科学了:基本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如果只讲山地游击战,似乎又窄了点。因此,八路军出师华北不久,又改成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前方硝烟正浓,后方的将士摩拳擦掌,但毛泽东仍然在作着他高瞻远瞩的部署--八路军3个师不一次开出去,而是循着不同路线,先后开往前线,以便分散打游击,至少可以避免被国民党把这3个师用到同一个战场上去打阵地战,规定八路军出师以后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分散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尽快扩大抗日力量。
9月14日,林彪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说他已将"343旅及师直集中大营,准备待敌仰攻大营东之平型关友军阵地时,我相机袭击敌人之左侧后,歼敌一部,以扩大战果。"
此电转报了毛泽东。毛泽东对林彪担心起来。
16日,毛泽东直接致电林彪,指出:"中国军队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蒋介石)、何(何应钦)决定,基本不应动摇此方针。"
两天后,林彪回电:"在敌目前正在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
随后,林彪在另一份电报中,进一步说;"关于一方面军目前行动方针,我意不只陈旅应在现地协同友军作战,师直及徐旅亦应以同样任务靠近陈旅,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
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旧址外景。为发动群众,依靠人民,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在陕北召开了"洛川会议"。会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此次会议为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明确了方向,使抗日战争迅速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他的理由是:"目前军民正在看中国军队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由于林彪一再坚持,9月21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表示同意前方提出的以一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意见。但同时又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为了及时纠正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接着指出:
阎锡山现在处在不打一仗则不能答复山西民众,要打一仗则毫无把握的矛盾中。他的部下全无信心,他的军队已失去战斗力,也许在雁门关、平型关、沙河一带会被迫举行决战,然而大势所趋,必须持久,不管决战胜败如何,太原和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个别同志对于这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似乎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被暂时的情况所诱惑。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势必红军也同阎锡山相似,陷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利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
若干年后,彭德怀检讨说,他当时也存在"速胜论"的思想,对毛泽东提出的八路军以打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只认为是个战术问题,八路军应该全力配合友军对日进行正规作战。
还有少数高级将领认为,"华北也许不至于全部沦陷,也许用顽强的正规战还可能阻止敌人前进"、"敌人是抵得住的,抵不住以后的事情不要去想它。游击战争只能在敌人侧后不大的地方去进行一些,辅助华北正面作战,它的意义和前途是不大的",因而,他们主张"集中一切力量联合国民党进行正规战,抵住敌人前进"。
9月25日,即第115师平型关战斗打响的这天,毛泽东仍致电八路军总部:"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要"暂时把中国军队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伺机在"敌之空处侧后,举行广泛的袭击战"、"贺师在晋西北使用同此原则"。
同日,毛泽东又致电北方局主要负责人刘少奇、杨尚昆等,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惟一方向,一切工作如兵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责任……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惟一的就是游击战争。"
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东--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全党和八路军制定的战略方针是极其正确的。这再一次证明了他超出于众人之上的远见卓识和战略预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