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英语>>教师中心>>教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一、小学英语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在探究学习的相关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实际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操作模式。模式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目的、操作程序、实施条件组成的一个体系。

 

1.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个人主动建构的结果。该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目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发现中学,即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的态度、发现的能力。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法则,并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各教学单元及每节课的内容、学生认知发展的现状,做到既明确又要有可操作性。其实施条件包括教学策略,教师所处的角色等。

 

2.小学英语课堂探究学习的操作程序。 

 

考虑到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笔者认为:在课堂探究学习中,以小学英语教材为基本内容,形成激疑──探究──建构──迁移的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是适宜的。激疑是指创设情、境(情景和语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刺激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以整合成课堂教学目标。探究是指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调查、资料分析、观察、思考、比较、推理、假设、验证、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自主中积极探究语言的相关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确定假设;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事实为论据验证假设,并引导学生不断地对假设加以修正和完善。建构主要是指通过归纳、内化(顺应、同化)、反思、评价等方法对语言运用的规律进行总结,用再次发现的方式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迁移是指将形成的认知结构或学习能力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应用到新的情景中,解决新问题或解释新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科探究教学中可以根据知识侧重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三种活动形式: 

 

·微型探究活动:是指利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开展的短时间的探究活动。 

 

·课时探究活动:是指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利用完整的课堂教学时间(1-2课时)开展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作业: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内容而布置的课外作业。诸如设计自助餐式作业,生活型作业,创造型作业,调研型作业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笔者曾布置找一找身边的英语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并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渠道,增加信息的输入量,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通过完成该项作业,学生找到了“BS”“WC”“stop, pause, on, off”“OTC”“Dove”等表达;在网上收集到母亲节(Mother's Day)、圣诞节(Christmas)等节日的相关知识。 

 

4.课堂探究式学习案例 

 

词汇和语法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在词汇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探究词汇音、形、义间的联系,总结英语字母和单词的发音规律,通过上下文去理解生词的意义等,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法。语法学习则更适合采取从个别事例(通过观察、模型、检验)到一般语言法则的归纳探究方法。重点可以放在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归纳的过程上。这种发现语法的活动,可以将枯燥的语法训练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的规律。    

 

[案例一微型探究型 

 

·找出下面一组词的共同点,列出更多的词,并编成一句话。如:

 

 take (), cake (蛋糕), plate (盘子), make faces (做鬼脸

·

给出一个主题词,让学生写出相关的词汇,编成一个情景完整的故事。如: 

 

 \ 

 

[案例二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 

 

语法教学多数以小对话或主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即通过激疑──探究──建构──迁移等步骤掌握语言知识,最终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步骤一:激疑(创设情境、目标导引) 

 

1)歌曲:I'm Sleeping 

 

2)教师出示一组动作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描述正在做的动作?” 

 

The girl is singing. The boy is studying English. 

 

3))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和例句。 

 

The girl is standing near the window.

 

What's she doing? She's singing 

 

步骤二: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例句描绘课文插图中的其他人物。 

 

(1) The man is sitting in the chair.

 

What's he doing? He's reading.

 

(2) The woman is sitting at the table

 

What's she doing? She's writing a letter

 

(3) The boy is sitting on the floor.

 

What's he doing? He's playing with his toys 

 

教师提出问题:这四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又有何不同?从这些异、同点,你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或大胆猜想、检验等逐步达成共识。 

 

步骤三:建构(成果展示、反思评价) 

 

把上述句子写在黑板上或者通过屏幕显示出来。首先让学生熟读句型,然后看图连贯说出各人物的动作,最后找出句子的共同点并归纳总结。此过程体现了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主的原则。 

 

句子结构:人物+BE+动词的ing形式+地点 

 

stand ── standing (直接加ing)

 

sit ── sitting (双写最后一个辅音字母再加ing)

 

write ── writing (去掉不发音的c后再加

 

步骤四:迁移(拓展提高,课外延伸) 

 

1)教师出示简单的动作动画,学生尝试运用现在时进行描述。 

 

2)教师出示动作、人物相对复杂些的图片,学生继续运用现在进行时进行描述。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现在进行时即兴描绘课堂情景。 

 

[案例三课时研究型语音教学:“ee”(包含多个探究活动) 

 

[目标从意义的角度,建立两个单词beeseen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学习的主题:即“bee”在劳动中可以为植物传授花粉,植物则要靠它们的传粉结出“seed”。先让学生熟识这两词后,对这两种事物分别加以评说,之后总结其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表达)。 

 

步骤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蜜蜂的视听材料,并收集一些植物的种子。

 

(1)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bees?

 

(2) Do you know the word "seed"? How many kinds of seeds do you know? 

 

步骤二:激疑 

 

1)创设情境,导引目标。教师打开电视,学生观看蜜蜂采蜜、筑巢及蜂后生子的录像。这个步骤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成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理。

 

2)教师设问。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bees?" 

 

步骤三:探究 

 

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S1: A bee is yellow.

 

S2: A bee has wings, it can fly

 

S3: There is a queen.

 

S4: A bee has six feel. 

 

教师及时将学生找出的包含“ee”的单词(green, feet等)写在黑板上。 

 

2)教师出示一些种子,请一名学生取一颗自己认识的种子向其他学生介绍:“This is a sunflower seed. We can cat it.” 

 

... 

 

笔者及时提出了另外的问题:“What can we do with all kinds of the seeds?”一名学生总结了这些种子的共性:“We can plant them.” 

 

步骤四:建构 

 

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了一个新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对“ee”的了解,总结出曾经学过的包含这一字母组合的单词,并造句或编成一个小短文。(这是一个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并建构知识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更多的包含“ee”的单词,并学到一种记忆单词的学习策略。)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翻生词表,有的查字典,有的和同学一起轻声讨论,总结出的词汇如下:

 

bee, feet, queen, sheep, meet, see

 

jeep, feed, geese, need, beef, teeth 

 

接着学生朗读自己的句子或小片段: 

 

S1: The queen doesn't work. The bees work for their queen.

 

S2: On a farm, we can see so many sheep, geese ... We can get to the farm by jeep 

 

步骤五:迁移 

 

课后,笔者布置了如下的课外作业:用一句话来帮助自己记忆字母组合aroa的发音(奇异联想法)。 

 

ar: arm, car, park, farmer, garden

 

oa: boat, goat, coat, road, soap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由思考问题或任务开始,经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表达和总结。基本教学策略如下:

 

1. 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适当情境以形成问题中心,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问题,使学生乐于进行探究性学习。情境设计的原则有: 

 

 紧扣教学目标,为学习新知服务; 

 

 要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易为学生理解,富有童趣。

 

如在教学“The Four Seasons”时,可以这样操作: 

 

 借助多媒体逐个呈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图片。这种形式视听结合,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CAI呈现问题: 

 

What season is it now in Hang Zhou?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fall best? 

 

问题难易程度不同,保证每一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有可能得到答案。 

 

 布置描述每一个季节听四季两个任务型活动。教师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某个季节,开拓学生的思路。听四季通过录音,辨别季节,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最后,设计小记者采访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交际运用,获得情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在一系列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完成的。 

 

2.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小组讨论要有针对性。 

 

探究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并随问题的解决而结束。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设计问题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能够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 

 

 问题难易适度,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或者说问题必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形式上要更多地设计一些探究类和发散类问题。探究类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回答为什么”“你猜想会发生什么?”等。发散类,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议论客观事物,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思考性,能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如在教学指路等内容时,可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男孩在校门口遇到一个拿行李的女孩的情境。先让学生猜测“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的问题,在得到诸如“Welcome to our school! / May I know your name? / Can I help you?”等不同答案后,再让学生阅读对话进行对比。然后教师再问:“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Where are they going?”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续编对话,使这些探究类和发散类的问题变成学生探究学习的持续动力。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当运用转移(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启发(处理不能正确回答的情况)、追问(回答正确但却不充分)、等待(促进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等提问的技巧. 

 

讨论是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的基本形式,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所有学生卷入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和社交能力。每一次讨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要保证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在一堂复习课中,笔者曾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并为各小组命名,如:先锋队,雄鹰队等,以此来引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愿望。然后,笔者给各小组布置共同的任务目标,即讨论归纳所学名词的复数变化规律。学生先罗列出一系列名词的复数形式,如:books, desks, birds; buses, boxes, watches; potatoes, radios, wolves, knives, factories等,然后学生观察,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组内成员相互补充,最后推出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参与者随时可以进行补充以形成一种热烈的、合作的、自由交流的气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各小组合作、讨论、归纳中的成功点和闪光点进行表扬,对以后的小组讨论活动提出要求和改进的建议。 

 

3.活动设计要具备有可操作性、拓展性,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本身就是通过观察、查找信息、设计调研方案、讨论、搜索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类型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实践性、探究性、拓展性。例如在教学故事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故事表演内容,让学生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在学生表演成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故事进行改编或创作出新故事,记录下来并配上插图。该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做事情(表演、讲故事、收集资料、表达、绘画)来体验语言,使学生在中培养创新意识。 

 

4.作业布置要有开放性,应该可以激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布置开放式的作业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作业强调答案的多样性,获取信息的广泛性,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完交通工具等内容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探究性作业 

 

 收集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名称; 

 

 为你自己设计一条假期出游路线,并说出为什么选择这些地点,应选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本作业通过让学生设计出游路线及出行方式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有关的地理知识及常见的交通形式,并用英语表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技能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5.探究途径要多样化──在学科联系中开拓领域去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偏重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爱玩好动,兴趣广泛。如果能将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思、解决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例如:教完“Where's ...?”的用法后,笔者给出可供选择的家具及价格和房间的平面图,布置“I am a good designer.”的探究性作业: 

 

  Do a survey. For example: What color do your family members like most? What kind of furniture do your family members need most? 

 

  Decorate your home. (You have only 100 points. 

 

  Design your home.

 

  Introduce your home. (Use the pattern: There's a ...)

 

  Who's the best designer? 

 

这个探究过程涉及到数学、美术等多种知识。首先学生必须通过数据统计选出家庭成员喜欢的颜色和所需家具,然后根据现有的资金,进行预算和统筹,然后通过量、画、剪、贴,科学合理地设计房间的划分、家具的摆放。 

 

6.面向全体学生,关照多样化的学生个性,实行分层探究。 

 

1)探究性活动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享不同程度的探究成果。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尽量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都有事可做,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功感。 

 

2)活动设计要有拓展性,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有所发展。教材中的习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对练习题的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蓄,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活动:将含有字母aciou的单词按读音归类。围绕这一题,可进行如下设计: 

 

  读单词:注意其中aeiou的读音; 

 

  摘单词:按读音分别归类;

 

  析单词:如字母a发/el/的单词有什么特点;

 

  对单词:如教师读出一串单词,学生对出与元音字母发音相同的单词;

 

  念单词:教师出示学生不曾学过,但符合发音规律的单词让学生尝试拼读。 

 

这个活动,层次清楚,由浅入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等。 

 

7.适时介绍探究性方法,引导学生探索。 

 

探究式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师必须适时地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其能够逐渐独立开展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探究式学习方法: 

 

1)联想、内化。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发散思维和记忆的基础,在语法、特别是词汇的探究学习(理解,记忆)中,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类联想:    

 

earth → sun, moon, star 

 

关系联想:

 

book → storybook, bookmark, booklet, bookstore

 

air → airport, airplane, by air. 

 

对比联想:

 

big / small; long / tall; right / wrong 

 

奇异联想:

 

head, ahead, headmaster, headache低头在前面走,校长头痛。 

 

2)分析比较。分析是把一个事物分解开来,对其各个要素各个部分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特点和联系。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抽象思维方法。其前提有二:一是英语材料间确有联系才可以进行比较;二是要在同一标准下来比较。 

 

小学英语中涉及许多音、形、义相似的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其音和形上的异同,探究记忆单词的方法。例如,学生通过观察eatreadseaspeakteachtea后,发现它们都含有ea [i:]字母组合。再如,通过分析birthday(生日)→birth(生)+day(日);playground(操场)→play(玩)+ground(地),探究和发现这些构词性的规律有助于记忆单词。又如,在学习语法时,可针对以下两种现象进行比较: 

 

  语语法本身中相似但不同的语言现象(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形容词物主

 

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等)

 

  英、汉语言中相关的语法现象和结构规则的异同。 

 

3)分类归纳。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根据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其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归纳是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结合起来,以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在教学英语可数名词的单复数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以下词组:a book, an apple, one pen, a box, two pear, three boys, many students, some boxes, ten watches, a cat, an orange, eight dresses,然后让学生将它们归类。通过这几个步骤,学生经历了典型例子(观察、认识)──共同特征(分析、对比)──尝试应用规则(检验)──归纳(由感性到理性)的整个探究过程。例如: 

 

A组:a book, an apple, a box, a cat, an orange, one pen  

 

B组:two pears, three boys, many students, some boxes, ten watches, eight dresses 

 

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归纳出以下结论: 

 

 这些名词都是可数名词:A组表示数量为一个,是单数;B组表示数量为两个以上,是复数。 

 

 词的复数一般在单数词尾加“s”,以sxchsh结尾的词后加“es” 

 

教师也可以用归纳分类法让学生探究“have / has”“There is / are ...”用法。这种归纳的能力在语法学习(语法规则、惯用法、搭配)中尤为重要。 

 

4)理解猜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各样来自情境中的提示信息(如:语调、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视觉支持,上下文、信号词等)理解或猜测可能发生什么(或可能说什么)、理解或猜测词义等,然后再检验自己的猜测和实际情况是否一致。比如,在教学表示运动的单词swimmingjoggingrunning时,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猜测词义。再如,利用多媒体展示购物谈论时间会朋友等主题情景,让学生根据场景设置和人物的表情、动作,猜一猜主题,人物谈话的内容等。类似的练习既能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又能训练其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模式及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一般模式 

 

实施小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另一途径是专门的课题研究。即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英语学科的内容、语言功能项目,从学习、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以小组为形式,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专题探究式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小课题研究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 呈现问题情境──选题。 

 

呈现问题情境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教材内容,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内容。由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一般的选题是来自教材(存在着大量的可以拓展成为小课题的素材)或由师生共同提出的,当然有时也可由学生自己讨论选择。 

 

2.在问题情境中展开实践活动──分组实践。 

 

这个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安排开展实践活动的计划和具体步骤,可能涉及到分组决定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小项目内容、活动形式、观察以及收集处理信息材料、方法、选择总结和交流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拟定时间、分组进行实践等。 

 

3. 总结交流 

 

首先,个人在完成分工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小结。然后,再在小组内讨论各自的成果、形成小组的小结。最后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全班的收获。

 

4.在情境中评价 

 

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评价内容主要强调学生课题活动的过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积极主动参与的探究精神。 

 

(二)具体实施步骤 

 

1. 确定参与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 

 

2. 营造研究氛围:为课题组成员组织相关讲座,通过实例介绍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3. 选好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实施之初,给学生提供若干类可选择的选题: 

 

  常生活与英语; 

 

  单词科学记忆法;

 

  英语常用功能语言(如打电话、购等)的探究;

 

  中英跨文化交际的差异。

 

每一类又可分若干小选项。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研究意向书。在选题时,强调每名学生要在一个时期里确定一个重点;在组织形式上,以小组为单位,自愿组合,分工协作。最后教师分类汇总,明确小组负责人,制定方案,经论证后开始运作。选题是小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4.分组实践:各小组围绕本组的研究主题,通过查阅资料、收看相关节目、上网查寻等多种渠道,逐步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在实践阶段,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做好工作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成就感,特别是所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措施。

 

5.举行成果交流汇报。各小组完成成果汇报方案,自己选择展出活动成果的形式。 

 

四、成果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本实践研究是由课堂渗透式探究学习和小课题研究活动组成的连续体。前者以课堂为舞台,以教材为内容,着重于探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与方法;后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拓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表现在: 

 

1.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取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 

 

2. 初步培养了小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创新的思维,发展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逐步养成了合作与共享的习惯。

 

学会分享和合作是2l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探究性学习正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鼓励帮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使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并进而把这种精神延拓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4. 本实践研究还存在若干问题,需加以改进。比如,有的学生收集的资料内容太杂,材料与课题内容不符,选题过于分散,时间难于掌握等。笔者认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是:围绕教材的某一话题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即将选题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与本单元话题密切联系的小课题,分散在4—8次在课堂内完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