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传统的范式控制
作者:花 鸥
三、 传统文化范式控制下教育传统形成的历史根源
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包括传统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等,中国教育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熔炉中铸造出来,中国教育传统是在以伦理——政治文化范式的控制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发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
古代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农业为主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古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固守田园,不愿迁移的心理倾向。在社会基本格局上则表现为无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部落家庭和地区,而在血缘关系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宗法制度,更是一种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宗法原则织造成一张坚韧、疏而不漏的社会巨网。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表现为宗法等级,官员的分类上,则有爵位等级官僚的级别等级;在平民内部又有户籍等级之分;按职业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职业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婚姻衣着,住房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宗法等级制度所具有的这种外在合理性、内在严密性对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有一定反映。同样反映在教育上也就必须出现教育等级划分,在现实教育中把学校划成三六九等,有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分,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之分,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分。学校等级不同享受政策就不同,破坏了公平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竞争机制。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权力追求
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传统,由此派生出来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以及当今社会“追腕热”的观念,把教育当成改变个人地位的手段与台阶,表面上重视与发展教育,造成教育蓬勃发展的假象,实则却隐藏了教育畸形发展的隐患,不利于社会多元化结构才人培养的需要。
3.伦理道德规范的不可抗性和不可逆性
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呈现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重伦理轻功利,重人文轻自然的教育价值观,构成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古代教育从总体上讲,是教育学生做人,不教育做事,教学生从善,不教学生求真的;在教育内容上,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使学生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向内追求,自我封闭,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心理趋向。
4.科举制度对教育影响的余威尚存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经过唐宋明代的几次大调整逐渐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科举制作为新事物刚出现时迎合了当时选材用人的需要,比较公正公平,确实挑选了不少人才,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显露,科举制度把考试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把学校变成培养官吏的地方,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机构,使学生盲目服从,培养奴性,考试成为教育的指挥棒,通过知识灌输,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从外部强加给学生,甚至要剥夺他们独立的感觉与思维,可以说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但由于外部强势力量控制,人反倒成为它操纵、抑制、奴役的对象。
四、 启示
在中国超强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中,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总是保持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状态:一方面,中国社会所持有的文化传统渗透在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制约与控制人们对文化的观点和看法与作为;另一方面,这种稳定的教育方式内容又使传统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再生。这种关联的特殊性就在于传统文化范式通过教育这种方式进行向上或向下自我复制与巩固,与其说是教育对传统的保存于传递,倒不如说这是传统文化范式一种特殊控制作用,是对自身行为规则一种自我复制的强化。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当然在文化范式控制下的教育上也会有所不同。《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体系是每一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形式”,“既然没有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完全相同,那么国家教育的多样化也是必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一国教育不充分考虑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范式看待教育,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方式方法的话,必然会使本民族与国家的教育遭受损失。因此,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和改革,不但要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而且必须考察传统文化范式对教育的影响与控制作用,考察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中国式现实土壤,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当今教育的过与失。
参考文献
[1] 丁鼎.“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齐鲁学刊,2007(4):13.
[2]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傅维利,刘明.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刘钢.《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6]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7] 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