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关于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若干问题
作者:章立早
以上所述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各中小学开展的“大课间”活动就有可能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四、 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若干对策
1.提高对开展“大课间”活动意义的认识。我们绝不能认为“大课间”是简单的游戏、体育锻炼、艺术表演,而应该将它置于整个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来思考、来实践,并丰富它“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专家对开展“大课间”活动意义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不只是强调追求身体的强健,更强调心灵的愉悦和人格的健全;不只是强调活动情境的创设,更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不只是强调磨练学生的意志,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培植;不只是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塑造。“大课间”活动其性质是一节全校性的活动类体育课,是体育课所学技术技能的延续与应用,但它的现代思想性、教育性、管理和组织形式等与体育课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也有利于促使这两类体育课程整合改革的实施,是现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
2.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营建良好的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氛围。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不少中小学并没有把体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各中小学还应结合学校现有的运动资源和根据自身的体育传统,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特色,培育自己学校的体育精神,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参加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3.全体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可敬的英雄,因而会产生一种凝聚力,并且在教师面前会表现和展示自己。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学生自然而然也会产生一种锻炼身体的欲望,并使自己认识到锻炼身体的意义,从而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一定的基础。全体教师在“大课间”活动中不但是带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激励学生积极锻炼、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辅导者,能够促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小限度。
4.各地的教育研究部门要加强对“大课间”活动的研究,各地的教育培训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和艺术专职教师以及班主任相关业务的培训,以便发挥“大课间”活动最大的效益;各中小学之间要加强“大课间”活动经验的交流、体育器材的交换使用与共享……从而使“大课间”活动能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其内容丰富多彩,组织与活动形式各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适合于各式各样的学生参与。
5.加强督导检查,严格管理“大课间”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对中小学的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同时也要把“大课间”活动列为对学校日常工作的检查、校长年终考评以及有关的工作评比内容之中,定期进行检查和督促,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各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限期解决,对好的经验,应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对不认真落实“大课间”活动的学校,应提出严肃的批评,并限期改正。对于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学校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6.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落实经费投入,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部分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和改善体育设施,确实解决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不够用问题。各中小学还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挤出部分经费,补贴凡直接参加组织指导“大课间”活动的体育和艺术教师、班主任及文化课教师。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