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作者:李成月




  再如我国的民居。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多为平屋顶、厚墙体、小窗户,冬季保温、夏季防暑的“平顶土房”;南方地区则形成了屋顶陡斜、四壁透风、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干栏式“竹楼”、“木楼”等民居类型;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内都有火炕、火墙等取暖设施,并设双层窗户。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的传统居住建筑为“吊脚楼”;窑洞至今仍是我国陕西、山西一带居民喜爱的民居;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多建造石质碉房。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因为光照强烈、降水稀少、温差大、风沙多。西北地区不必担心降水的经常性侵蚀,所以屋顶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复土较厚,四壁墙体十分厚实,窗户也比较小,这样屋内就可以达到冬暖夏凉了。南方地区的民居类型的形成,是因为气温高、降水多、风力弱、湿度大。屋顶形态呈尖锐的“△”形,它既有效地减少了受光面积,又使屋内的热量积聚在室内上部,保持了屋内凉爽,同时还有利于迅速排除屋顶水分。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则与冬季严寒而漫长的气候密切相关。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主要分布在山区,因平地较少,地势较陡,坡度大,在修建住宅时,为了扩大住宅面积,往往在房屋一侧,临空发展,在下边安数根柱子支撑,使延伸部分好似吊在主屋后侧或一侧,给人以一种腾空而起的崇峻感。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利用了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肌理和透水保温性好的地质特性。青藏高原是世界较年轻的高原。由于风化作用强烈成土时间短,且地高天寒,成土环境严酷,因而土层浅薄,质地粗疏,岩石广布,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岩石为原料。
  4.难在兴趣——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同理,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
  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球的运动”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时,事先让学生观察漏斗(洗碗池等)中的水在向下流的过程中,水流的旋转方向。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再让学生来解释这一现象为什么水流旋涡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再回到学校附近的永乐江城关段,观察永乐江两岸河堤有何不同?其东岸为什么修建了护河堤?如果不修建护河堤,永乐江会怎样发展?采沙工人是在哪一岸采沙,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各种生活渠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还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出的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要铭记: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生活世界的自发性、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生活化但不能庸俗化。既要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把课堂教学停留在一个个孤立的地理现象层面,将会导致教学的庸俗化。二是生活化但不能无序化。在教学中,既要求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绝不能放任自流,目的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活动纳入学科的体系中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