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班级管理的“麦当劳化”

作者:李寅滢 张 磊




  
  四、 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预测与意外
  
  语言是本体存在的重要形式,语言能够把一切东西界定清楚,规定明晰。在教育中,更能够体现语言的价值功能,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语言也变成了对学生的一种控制。近80%的班主任会在班级经常使用 “不能”、“不要”、“不允许”等禁止性的语言。在遇到学生插嘴或顶撞时,很多班主任的语言很偏激,会说出“你给我闭嘴”、“你没有资格说话”等。遇到学生不交作业,说“忘了”,学生又迟到了,一些班主任的语言很苛刻,会说“你吃饭怎么没有忘记?”“怎么又忘了,脑子坏掉啦?”这些语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了班主任的“权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更多地使学生的心理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灵受到激烈的冲撞,并且使学生学会了“闭嘴”,学会了沉默。如德国教育学家波尔诺夫所言:“我们只能像语言为我们描绘的那样去理解周围的以及自己心中的世界。” [6]学生长期生活在教师的话语霸权之下,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自我的认同,失去了作为主体人所具有的自尊与自信,同时也失去了对外部世界更好地认识。
  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是按照教科书编写内容进行的,教师的讲授没有超越教科书的范围,学生更是充满着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期待,没有人去询问教学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没有人怀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在这些科学的教学内容面前,学生惟一能做的就是全盘接受,与此同时学生也变成了吸收这些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作业简直是多得不得了,他们在学校要做作业,回家更要做作业,作业不完成,回到学校有自己“好看”的,更有甚者则要求家长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签字,表明家长已检查并且做完了。在大量的作业面前学生只能“惜时如金”,丝毫不敢懈怠,学生这时也就变成了完成额定工作量的机器。考试更是使学生学会了成人的思维模式并且要不断把成人的思维延续下去,因为试卷是教师出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对试卷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和解释权,学生在考试面前必须学会适应,而无权对教师的试卷说三道四。
  比如,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10除以5,得多少?”某学生答曰:10除以5得2。试卷发下来后,该学生的这一答案被扣了0.5分。请教老师(试卷不由学校出,由学区统一出标准答案),告之曰:原因是没有按规定答题,正确答案应是“得2”。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在“民主化、大众化”的口号的鼓动下,教育被一些人当成了“产业”,学校成了制造学历的工厂。“行为”、“认知”、“目标”、“设计”、“效率”、“控制”等成了指导教育的最有用的理念,教育过程被设计成一条高效、快速的生产流水线。“麦当劳化”的铁笼已经约束了原本自由、开放的校园氛围,一种急功近利、追求效率、重视数量的理念冲击着班级管理理念,理性化的非理性已经现身。
  扫描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它已经有意无意地染上了“麦当劳化”的色彩:传授知识像填充盒子,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考察成员过分注重成绩、排名、等级,机器打分的考试,对优秀班级、优秀学校的优质资源争夺盛行。这种现代“合理化”过程走向极端,将整个班级编织成为一张无所不包的大网,将学生变成了整齐划一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刘云杉.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一个社会学视角的检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40.
  [2] 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 陆有铨.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162-167.
  [5] 霍尔.超越文化.韩海深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7.
  [6] 博尔诺夫著.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3.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