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小学校社会资本的开发及其机制探索

作者:何莎莎 张学敏




  (2)成立学校社会资本开发机构
  在合理调整学校内部机构设置基础之上,学校成立社会资本开发机构,其功能类似于某些学校目前已有的外联部之类的机构,专门负责学校外部社会资本的开发与维护。以加强学校与学校外部组织、个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起与外部组织、个人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负责对学校校友的资料记录、联系、沟通,积极开展校友回访学校等活动,将众多潜在的学校社会资本开发出来,加以有效利用。
  (3)建立学校内部信任机制
  建立学校成员一致认同的学校发展目标,使学校成员更多地关注学校的长远发展,并将成员个体的发展与学校发展进行充分的融合,形成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机制和畅通和谐的关系网络,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学校领导或者师生员工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换位思考,自觉地为学校设想[5],做出有利于学校大局的行动选择。这是对学校内部社会资本的开发,同时,也能为外部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稳定的内部支持。
  2.提供保障机制
  为学校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保障,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努力。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介入来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机制。法律、法规是人们行为的外在规定性,这是保证学校社会资本健康建立的前提与基础[6]。政府应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以及与学校相关的各主体的行为,协调学校与其他关系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用法律手段调节不同形式资本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样,通过政府干预,为学校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与良好的外部保障。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法》正在拟定过程中,对于解决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关系的法律界定等问题,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使社会管理、学校管理都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通过法治实现社会信用,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另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与学校社会资本相应的规范管理制度,对学校社会资本开发、使用的程序进行严格约束,这样,保证学校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沿着正常的法律轨道进行,也避免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社会资本赤字”的泛滥。
  3.探索评价机制
  如前所述,现实中尚缺乏可靠的测量方法,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认为,对学校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目的在于为各学校提供可靠的评价依据,为学校社会资本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服务,评价主体即各学校,由学校进行自评即可。
  而评价方法,即学校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是进行评价的关键前提与基础,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迫切需要构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门针对学校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基于对中小学校社会资本构成现实状况的调查与认识,本文认为,对学校社会资本的考查,应该以学校社会资本的各项构成要素为指标,它们分别是:学校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家长、校友、不同层次学校、同层次学校、媒体、企业、科研机构、其他部门或组织,学校内部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此外,测量方法不仅需要对于其存量、流量进行考查,而且也不能忽略对利用效率的评价,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的情况。因此,探索有效的评价机制,还需要我们对学校社会资本的流量、利用效率等多方面问题加以深入研究与探索,在科学、可行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为学校社会资本状况提供准确、科学的评价。
  4.建立监督机制
  从学校内部来讲,需要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使学校工作形成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各部门、各成员间相互监督,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性,保证学校决策的民主、公开,避免独断;保证学校社会资本开发与利用中学校权益的维护;保证学校与外部组织交往过程中的平等互利,避免学校资产流失和学校利益受损;保证学校办学的顺利开展。从学校外部监督而言,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在学校与外部各种组织的交往过程中,需要社会的广泛监督,保证学校开发利用学校社会资本的行为合法合理地进行,避免偏离法律轨道的“社会赤字”现象出现,不违背开发、利用学校社会资本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从而推动学校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
  就学校自身来说,在与外部各种组织的交往过程中,学校充分开发各种社会资本并加以合理的利用,然后评价自身的社会资本状况,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使学校社会资本科学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从学校外部主体来看,政府通过法律制度为其提供保障,并且规范、约束学校及外部组织在相互交往中的行为;社会进行有力的监督,以保证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公正、公平。这样,使潜在的学校社会资本得到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并且在长期积累中实现增殖,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提供有力的补充,进而有力地推动学校的教学生产,促进学校在良性互动的循环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使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4.
  [2] 杨跃.关于学校社会资本的理论思考.学海,2003(5).53.
  [3]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2).89.
  [4] 庄西真.学校社会资本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3).16.
  [5] 钱一舟.学校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条件探讨.当代教育科学,2004(17).40.
  [6] 陈坤.学校社会资本及其经济学意义.企业经济,2004(6).140.(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