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地理课堂对话的话题设置

作者:梁晓灵




  当今世界,平等对话的意识正逐渐进入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教育领域中,对话是师生间共创知识、交流情感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不是被动灌入,而是师生通过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对话教学须以话题为基础,所以我们在实施对话教学时,首先要探索对话教学中话题的形成策略。
  
  一、 对话教学话题
  
  1.对话教学概念
  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渗透对话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见解。
  2.对话教学话题
  所谓话题,词典上解释为谈话的中心。在对话教学中,话题是指对话的题目或问题,是对话发起和持续的依据和中介。
  
  二、 寻找话题的途径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寻找。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收集身边的地理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河流水文时,布置学生对学校附近一个水库进行考察:为什么要修建水库?为什么在这里修建水库?坝址为什么选在这里?库坝该建多高?等。其次,从学生的差异资源中寻找。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对来自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巧妙利用,并加以整合。第三,从文献中寻找原创性知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中,“原创性”消失于书籍之中,归属于个人的知识被公开制度化和权威化。教师的传授更是消解了“原创”。把课本上知识进行“还原”,还原科学家当初发现这些规律的情境,这样知识就具有个人意义,使学生感觉到科学发现离自己很近,是自己能触摸到的、能理解的,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比如板块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上的,地球内部结构是科学家研究地震波时的发现等等。
  
  三、 选择话题的原则
  
  1.所选话题具有交互性
  话题要有利于师生互动,交互性要强。因为师生都要积极参与对话,需要选择大家都有一定的体验、容易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课堂需要提供让学生想说、能说的对话话题,使师生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地交流、合作与共享。
  2.所选话题具有桥梁功能
  话题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所有的教育经验和规律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是设置话题的重要依据。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所提出的话题必须让学生在已有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具有的思考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有可能围绕话题发现问题积极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发展的情感是教学预设目标,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通过话题从已知到达未知。如城市的区位分析这一节,城市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很熟悉,对于城市区位已有感性认识,这是学生的现有基础。话题设置在引导学生用新的眼光重新看我们的城市,利用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分析材料,分析自己所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进一步把学生引向理论的高度,总结出城市一般的形成发展的自然、经济等地理区位,并运用到其他城市区位的分析,到达预设目标。
  3.所选话题紧扣课标的关键
  话题的选择应重视对文本内容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教师要抓住那些能达到课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大气环境》一节,学生学习困难,对话的关键点是风的形成,只要风的形成理解了,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旋与反气旋这些难点就迎刃而解,所以要围绕风的形成设置话题。
  
  四、 设置对话的切入点
  
  1.以图为载体预设对话点
  地理的空间性体现在地图上,地理课中的话题离不开图,“看图说话”是地理对话教学的一大特色。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政区图、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景观图以及各类地理示意图。以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的日照图为例,(1)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支架,即日照图的基本构成。日照图上有经纬线、晨昏线、太阳光线和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等。(2)围绕图上重点信息设计话题。日照图上重点信息为晨昏线,围绕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展开对话,确定地方时、昼夜长短、日出日落等信息。
  2.在地理学科的综合点上设置对话点
  地理学科内容具有多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在中学各学科中,惟有地理学科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综合学科,涉及的面很广,话题的设置要突出这一点,要有利于学生自己把知识串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如区域地理复习中亚地区时,话题设置在“中亚深居大陆内部”这一综合点上,再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一条线索把气候、水文、农业、纺织业、土地荒漠化、盐尘等知识串起来。
  3.在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处设置对话点
  地理的实践性很强,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设置话题。比如,让学生访问年长者,调查当地20年前的气候状况,回忆自己生活中气候的特点,或用其他方式收集当地近20年的气候资料。上课时让学生围绕这些资料展开话题:当地气候类型的特征、当地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他地区气候类型的方法等。
  4.在学生认知冲突处设置对话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冲突的本能。学生一旦有了解决矛盾的渴望,就能促使他们去想、去行动。教师可利用这些矛盾点巧设话题,激活学生思维。其一,是从课本中挖掘出矛盾点,并围绕它展开对话;如为什么同在回归线上亚洲东部与西部的气候差异很大?背斜为什么会成为山谷?其二,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一些对立的、矛盾的“成见”,由学生自己认识、判断、取舍,从而使他们由此生发新的“思想”。比如学习“城市的发展趋势”时,收集专家的几种代表性的不同观点,让学生阅读后讨论。其三,学生平时自己会有一些原始概念,与书本上的说法不一致,产生认知矛盾。如学生认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因此可以设置一个话题: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都升高吗?
  
  五、 为生成话题创设条件
  
  在课堂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因此,除了预设的话题,必然会有生成的话题。教师要促进课堂话题的生成,及时梳理生成性话题。设计教学预案时,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分析“生成点”,预测学生可能生成的状态,设计引导的方法,使“预设”为“生成”话题创造良好的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促进话题生成
  传统教学是一种“去情境化”的教学,对话教学认为学习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例如在《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节中,收集多种矿物、岩石标本,展示给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不易收集的矿物、岩石的图片,演示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使学生对身边习以为常的“石头”产生浓厚兴趣,围绕这些“石头”的五花八门话题也就产生了。其中不乏有深度的话题。
  2.在探究的情境中生成话题
  学生探究的过程,是最容易生成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也就容易产生话题。在《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节教学中,我让学生探究当地的文化观念与人口的增长、人口迁移时,学生突然冒出衢州为什么落后,我们就抓住这个话题,围绕衢州落后的原因,讨论人口迁移与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师生共同协商生成话题
  课前的预习使学生有了问题,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问题参加小组讨论,可以在组内消化一部分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统整,分类对待,选出当节课要解决的话题,其余的问题另作处理。如学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节,学生自学讨论后对卫星城、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不能理解,师生围绕这些问题共同协商产生话题: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合理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
  [1] 杜伟宇,张振新,智春忆.论课堂有效对话的实现.宁波大学学报,2005(6).
  [2] 李小红.论作为教学精神的教学对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3] 李小妹,江玉印.关于地理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6(2).
  [4] 戴维·伯姆.论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郑金洲.生成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 沈小培,郑苗苗,李宝庆.对话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