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听课新视点:观察课堂

作者:陈献忠




  听课是教师业务学习与交流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传统意义上的听课重点在“听”,是听课者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来学习或考察,评价执教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往往是从“我”是否听“懂”来衡量。然后,再兼顾教师的表达能力、讲课的条理性、学生接受是否顺利、板书是否合理等方面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再后来,多媒体引入课堂,评课时再对课件进行一番评价,大体还是离不开教师课堂教学对知识传授是否得体,条理性是否清晰,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学生是否容易接受,接受了多少等指标。虽然也会兼顾到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学生情感目标问题,但这些显得力度不足。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拓展和对课堂教学理解的加深,“听”课已不能满足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升。从单方面的“听”过渡到全面的“观”,从“学生”背景过渡到“专业”视角,从单纯的记录过渡到渗透思考,已势在必行。观察课堂即是站在纵览课堂全局的高度来审视课堂教学,而不是局限于“学生”视角,教师的业务成长或评价执教能力仅仅以能否听懂来衡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观察课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要素外,它还重在关注学生在课堂里的表现,教师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如何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是如何创没教学情景的。
  观察课堂应从教学开始前开始,在结束之后再结束。教学开始前,观察班级整体布局、学习环境,甚至包括黑板报是否丰富多彩、墙面墙角是否有合适的布置,这往往可以反映这个班级的文化氛围;教室地面是否整洁,课桌的摆放是否整齐,有时还要注意到窗帘、卫生用具等物品,一个细节往往能反映该班的整体风貌。课前跟学生进行抽样交谈,了解班级学生对本学科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从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学生差异情况,学生座位及个性明显的学生位置,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行为。上课开始后,观察正常上课的学生数、应到人数、迟到人数。这些综合因素能反映本节课在什么样的学习背景下开设,为课堂观察者在评价执教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技能是否合理、能否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控制教学难度,提出适当目标,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依据。
  上课开始后,观察的重点要落到学生学习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只有适合教学对象才是有效的,才是合适的。比如,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否适合学生发展,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适合学习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个性从而收到良好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起到效果,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全面,哪些学生有了主动表达的机会,教师提问了哪些学生,提问了几次,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思维容量,是否照顾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这些具体指标在评议和业务学习时就显得非常实在,往往可以引发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我关注的学生是否过于集中,是否关注到哪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有必要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表现的机会是否实现最大限度的均衡?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途径科学吗?……
  观察课堂中的记录不再是听课记录的知识传授的单一路径,它是多维度的,随着观察课堂技术的不断成熟,课堂观察点将不断丰富。比如,记录下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接受式学习多少时间,教师讲授了多少时间——可以反映教师对知识传授与探究的把握是否合理。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练习的时间、讨论的时间有多长,应控制多长时间才适宜?有没有组织学生探究,学生探究了多长时间?探究方法是什么?合适吗?学生探究是否积极,收到了预期效果吗?学生有哪些发现,提出什么样的疑问?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虽然并非每节课都要实施探究教学,但如果能组织探究性学习而采取讲授式教学显然与课程改革不合拍。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了多长时间,可以反映教师所提问题的思维容量和难度,如果学生不用费时直接回答的次数过多,表明提问的思维质量不高,表面上课堂很热闹,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高。如果学生沉默的时间过长,说明问题难度过高,过多的高难度问题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会使部分学生选择放弃。教师的提问质量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具体的观察数据来分析。教学过程中还需观察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行为语言中“读”出来哪些学生不能维持学习积极性,造成的因素是什么,是教师关注不够?学习难度不适应学生水平,单一的学习方式导致的学习倦态?还是学生本身的意志品质问题或学习习惯问题?学生出现这些不利于学习的情况执教者关注到了吗?采取的措施收到效果了吗?适宜吗?
  观察教师不仅在于讲课条理性,板书、语言感染力,还应关注这些教学技能是否收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反应如何?比如,多媒体播放速度适应学生学习进程吗?多媒体课件有没有干扰因素?有些漂亮的画面、跳动的小精灵、声音虽然吸引了学生学习注意力,但往往存在着分散学生思维注意力的因素。
  课堂结束,观察课堂还未结束,根据观察课堂中学生表现找几位典型学生了解一下学习效果,如果可能,做个简单的测试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观察本节课学习后学生的表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留有“余味”的,能给学生留下一些思索,让学生若有所思,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没有问题”。
  此外,观察者要把课堂观察到的和所思考的问题与执教者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既有助于对课堂的理解,也有助于执教者对自身教学情况的了解。最后,整理课堂观察记录,进一步地思考,反思自己教学实践,使课堂观察成为专业成长的阶梯。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