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背景下骨干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孙钰柱
(1)牢固确立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内容
一方面培训内容的安排要体现时代性,要注意结合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将培训内容与新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以体现浓郁的时代气息和要求;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前期培训的内容和学员的需求差距很大,严重地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开展培训,为此,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十一个场次(十一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学科培训计划意见征求座谈会,听取了各学科中小学骨干教师代表的意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了培训方案。同时,为了切实提高骨干教师培训实效,要求每位骨干教师提出两个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已收到各学科问题559个),关注学员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困惑和需要,关注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培训中,我们将对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或渴望提高的内容进行认真研究,找准焦点,并以此确定培训内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员对计算机和教学科研等工具性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下阶段我们将按照学员的实际需求,尽量灵活组织安排,使其融入整个教学环境中去,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吸引力。
(2)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培训模式
针对以往培训模式单一的情况,我们正在摸索一套针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方式。
自主合作、问题探究式。按照“问题的引发与收集问题的整理与分配问题的研讨与解答(案例分析、听课评议、资料收集、研讨交流等)、形成成果(问题解答的书面资料、教学反思、案例论文、音像制品)”的思路展开。具体地说,首先由每位骨干教师提出两个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然后每门学科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挑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再在学科组里面进行问题的研讨与解答,最后形成成果。
互动参与式。骨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要求,所以尽可能多地采取互动参与式的培训形式。调查显示,课堂交流互动深受骨干教师的欢迎,这是充分尊重学员学习主体性,发挥学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好方法。今后我们将把这种学员与学员、培训者与学员之间互动形式运用到培训中来,在骨干教师内部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培训者和学员之间相互学习,以此激发学员学习热情,主动参与,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小组协作、资源共享式。实验表明,采用小班化比大班培训效果好得多,为此我们的骨干教师培训已由过去的大班授课全部改为小班化培训,大致15~20人左右为一个协作小组,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协作小组配备一名组班教师,由他(她)为学员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促进教师有效地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挖掘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集体智慧。同时还将在“慈溪教师教育网”上,设置“我的协作组”栏目,为同一协作小组的学员平时学习,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3)精心安排合理化的培训时间
调查发现,培训放在教师的休息日,教师不愿意;放在工作日,学校领导又不答应,从而影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来缓解工学矛盾呢?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提高服务意识,采取送教下乡,重心下移的方式,使培训跟基层学校的业务学习结合起来,培训内容尽量做到少而精,打算利用工作日下午第二节课后的时间,结合平时教师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开展培训,从而有效地缓解工学矛盾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3.深入基层、务实进取、优化培训者队伍,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者的质量,就是培训质量。要搞好培训工作,一是培训者必须了解、研究一线教学及基层学校存在的问题,弄清一线教师的工作特点和需求,而进修学校教师的突出问题恰恰就是对一线教学不是很熟悉。对此,下阶段我们将要不定期地组织专任教师到一线学校去听课、评课,积累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教师写出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二是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作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三是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建立课堂质量调查制度,对每一次培训均展开教学质量调查,把学员的评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学员满意度高的教师进行专项奖励。2006年12月,我们学校又组织了全体专任教师针对骨干教师提出的问题,作新课程疑难问题的专题论坛,通过这些形式督促教师平时抓紧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狠抓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了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的实效性是培训机构的生命线。要提高骨干教师培训质量,问题多多,首先,培训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其次,培训方式没有规律可寻,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行,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闯出一条适合骨干教师培训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关于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思考.教育评论,1998(5):28.
[2]王金军,王宝军.中学骨干教师地市级培训的基本经验.中国成人教育,2005(7):66.
[3] 罗朝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4):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