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基于现代性语文教学的“五个融合”

作者:刘茂祥




  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并围绕各自关注的焦点提出相应的表征与演化方式,最终趋向是使语文教学的“两极”走向融合、统一。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成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导向。无可否认,语文教学基于工具性与统一性的视野是高立意的,但不是高立意语文教学的全部。笔者认为,培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语文素养,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现代性。基于现代性的语文教学表征,反映在语文教学与现代人素养、现代生活、现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教育的密切联系上。对这些联系的认识可以找到语文教学的现代含量。
  
  一、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人素养的要求
  
  对现代人的素养,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有许多共有成分:具有健康愉悦的心理、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丰富的情感世界、对外界环境变化有敏锐的感知、独特的个性且与社会相容、批判与创新精神、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与利用。据此,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反思学习,形成学生未来生活的良好听说读写技能,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育“现代人”的责任。这一点,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论及:“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文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现代人,应该是一个知性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语文是培育人的这种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既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还有一个极丰富的情感世界。它的语言载体和艺术符号,都具有认知的和审美的双重资质,是认知与情感的天然结合体”。
  
  二、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生活的元素
  
  实际上,过去的语文教学较多地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评价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注意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锻炼语文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克服花盆效应的影响,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树立语文教学实践观,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知识本身的理解,甚至局限于语文练习答案唯一的框架中不能自拔。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不但在现代生活中不能用,而且让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挫折感与双重人格,于是学生对语文的厌学、弃学情绪产生。因此,语文教学应深入学生生活、现代生活,将学生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明星文学”“校园文学”“网络文学”等与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情感生活”“武侠人生”“动漫游戏”等巧妙适当地移入课堂,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鉴赏与价值判断,在语文训练中关注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促进学生思考的多样性,营造学生对“语文贴近现代生活”的真实感与亲切感。
  
  三、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科学的因子
  
  脑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组织行为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深化拓展的源泉。高立意语文教学就是要将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化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进一步增强。譬如,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发展对语文思维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基于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思考,语文思维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应有一个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实践、反馈矫正、迁移提高的过程,关注从理论的阐述、经验介绍到训练指导的系统结构,合理安排从字、词、句、段、篇、册至整个语文思维教育的层次。基于现代科学发展的语文教学,除了从现代科学本身中获取支撑外,还有一个重要表征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自主探索、发现,进行“潜科学”研究。即指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未有定论的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指导学生去探索学习、发现学习。
  
  四、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部分,其教学进步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由于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大量引入与教育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如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组织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等)的发展,现代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如人本教育、建构主义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主体教育等。这些理论必然也会推进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拓展语文教学的研究领域。如从教育组织学中认识语文教学的组织技巧,从教育心理学中认识语文教学怎样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教育社会学中认识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从建构主义教育中认识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等。这表明现代语文教学进行中西教育比较、学科教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必须注意的是,在比较研究获得新的语文教学启示的同时,不要舍弃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与本身的固有规律,通过比较、借鉴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有中国特色、语文学科特点的、与国际主流教育相容的本土母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比较研究是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民族性或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性,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从西方、或其他学科领域学会的,许多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五、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技术的要素
  
  现代技术的进步对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资源准无限性、时空准无限性、探究准无限性、交流的准无限性给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创新机遇,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如运用一些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对象)、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语文教学,给予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语文教学行为的创新(如学生通过网络上的信息直接解答某些问题或对教师的“解惑”产生质疑,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更广的视野重新认识权威)等,可以说,在信息时代数字化环境里,语文教学可以大有为。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曾为“语文教育新视野丛书”题词时说:“语文是信息时代的骄子,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当然,其在肯定信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产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指出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价值所在,即语文是一个富有情感与凝聚力的学科,有些成分是信息技术或数字技术本身无法给予的,不能完全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来束缚语文教学,对于某些情感性、人文性的传统要素学习,是任何现代技术都无法替代或抹杀的,依旧要运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特色或有效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现代性的高立意语文教学表征远不止以上几个融合,而要将这些融合真正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产生培育学生现代语文素养的效果,需要恰当的演化方式来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6).
  [2] 曹明海.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 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 田瑞云,刘永慧.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