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之痛与高考之弊:问题与改革

作者:熊明川




  如果能增加语文高考赋分,在考试的整体性结构上,可以考虑“一教两考”改革,即将语文高考分为“基础与阅读”和“写作与表达”两大相对独立的考试,但在教学上两大板块仍然按传统方式属于“一门课程”,并不分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检测专业化并使检测内容更丰富全面,例如“写作与表达”可以将范围由小到大明确为句(如病句修改、仿句和口语交际)、段(或小篇章,如用小作文检测学生实用性语文表达)、篇(传统大作文,一般是偏于文学性的表达)几个层级的考查。笔者并不赞成将语文进行阅读和写作分科教学,因为读写本身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提倡“两考”而“一教”。
  
  三、 改革高考语文内容,考出语文的真精神
  
  语文素养的形成有一个较长期的熏陶浸染过程,也需要良好的心境,题海战术和教学技术化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为诸多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针。要让语文教学不背离语文,语文高考就必须考出语文的真精神。什么是高考中语文的真精神?笔者把它概括为:真知识、真思维、真感情、真视野。
  语文基础知识考查是必要的,关键是考查形式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单一的选择题形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我很赞同。但一些教师建议语文不考基础知识而只保留阅读和写作,这却是一个不好的导向,值得思考。
  阅读理解考查近年来有很大进步,不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大都能较好考查学生的“真思维”。但这部分在考查学生对篇章的独特感受与理解方面还比较欠缺,缺少有多种解读的反映考生“真感情、真观念”的开放性试题。这或许是高考“精准量分”的需要,但既然语文课程目标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一维度,那考试就得有所反映。
  写作水平考试是人们比较关注的内容。专家学者们大都建议还应增加作文分值,这和笔者前面倡言将“写作与表达”独立成考旨趣相近。我认为,“写作与表达”确实大有可改,目前单一作文考查方式主要偏向于文学性作品考查(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写作的文学化倾向很明显),那么不可忽视的“生活实用”的写作功能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考查实用文体文的写作,例如书评、影评、主持词、颁奖词、祝酒词、文件缩编等等。我们不是经常感叹学生作文感情矫柔、善于伪装吗?实用文体文的写作考查可弥补这一不足,考查出学生的“真感情”。2007年韩国的语文高考试题把社会热点引入高考,让学生写建议、提方案、论是非,这不失为既能考查学生写作又能反映学生真情实感的好办法。
  再看看高考语文的“真视野”问题,我认为这是目前做得最差的一个方面。目前高考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限于考查学生课内学到的字词和背诵,阅读虽然没有考查课本上现成的语段,但选材视域十分僵化,对经典性文化(主要指文学)材料涉及太少。这就表明,高考语文没有宽泛的文化视野,特别是考查经典文化著述的视野。笔者认为,高考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应增加非教材出现的基础文化知识的考查,应通过高考阅读、写作(如书评、文学人物评论)考查学生宽视野文化经典的阅读和独立见解。如此才是真正把语文引向课外、导向自主的好办法,是有效克服语文教学“题海战术”的好办法。当然,为了体现考试公平,文化经典考查需要有宽选择性。这样,人们喋喋议论的高中课改中选修课的考查也就迎刃而解。需要提及的是,文化经典考查不能仅限于课标推荐的选修课范围,那样“选修课”会变身“必修课”,沉重地压在学生身上。
  
  四、 关注语文特长,实现语文评价方式多元化
  
  语文是心灵之学,是个性体验之学,单一的高考评价方式不足以全面评判学生的语文素养,反倒扼杀了语文生机,伤害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保持高考主体框架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构建“高考为主,多元评价”的格局,减少学生、老师对高考的依赖,还学生和老师真实的语文。
  将人才选拔功能分摊到高考之外,最难于解决的就是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问题。据说国家教育部正酝酿将高中各年段考试成绩按比例加入高考成绩,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人们已经着手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但这种“以考改考”的方式,如果操作不好,会强化人们的“应试意识”而加重学生负担。因此,在保证评价有效性和公平性前提下,应多从学业考试以外的方式进行探索,考查学生大语文的综合素养和语文特长,然后按比例计入高考成绩(当然为了保证学科平衡,其他学科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比如在国家教育部领导下,以省为单位成立权威的语文综合素质评定中心,在高二至高三期间固定时间进行一次着眼语文(或人文综合)综合素质的测评,获优者按比例计入高考分;或在高二至高三期间固定时间进行一次有选择空间的语文专项素质测评(如设置国学、写作、现当代文学、语言文字,四项选一),获优者按比例计入高考分;或者参照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的做法,实施高中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评定,折算高考分值,将高中生德、智、体、美、劳诸项细化为评定条件,其中也要包含语文等学科素质方面的获奖证书。如此一来,高考的压力就会分散,“题海战术”当有所缓解,语文回复本真,学生因学习个性得到关照而易于亲近语文。
  当然,当前部分重点高校实行的自主选拔招生,是对高考思路的突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值得研究和推广。
  
  五、 保证高考评卷质量,提高选拔考试可信度
  
  保证高考评卷质量,首先要提高评卷教师比例,保证评卷教师充足人数;其次是严格遴选评卷教师,确保评卷教师素质,应减少在校研究生和高校教师评卷人数比例,增加中学一线评卷教师数量;三是进一步实行严格的试卷质量督改制度,既查硬伤,更纠“软伤”,力保试卷评判准确公平;四是推广实施作文网上评阅制度和多人轮评制度,明确作文评卷教师资历标准,严查给“太平分”现象。如此方能使真正的语文人才不被埋没,并通过考试纠正当下严重的学习侥幸心理,端正教风学风。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同样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改革力度远不及中考大。论者辩称高考事关重大,宜以静制动,渐次推进。此论也有一定道理,但显然也是因为当前人们赋予了高考太多的神圣外衣而不敢轻越雷池所致。值此语文遭遇严重素质滑落的时刻,高考必须迅速从改革自身形式与内容做起,对母语课程有所担待。不然,语文高考,必将误了一代国民。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