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处理

作者:李哉平 沈江天 张智青




  对于定性资料,通常运用比较法鉴别出材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材料归结为较大类,根据差异点将材料归结为较小类,从而将材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
  对于各种数据,通常有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两种分类方法,其中后者又有类别、顺序、等距、比率等四种。通常采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的方法。
  分类要遵守形式逻辑的分类原则。对资料的分类不应停留在现象分类水平上,而应力求提高到本质分类的水平。如笔者对化学教学板书的思考。先是尽量罗列出各种形式的板书,并逐一进行归类,总结出化学教学板书十八式,如摘要型、归纳型、解剖型、设疑型、示意型、描摹型、轨迹型、网络型、流程型、解析型、对比型等。然后对各种板书形式进行比较,去发现各种板书间的相似处与差异点,在此基础上再分大类。如摘要型与归纳型同样是以知识要点的呈示为重点的,只是摘要型是先纲后目,逐步展开;而归纳型是先目后纲,逐步形成关键概念,因此把它们归为提纲式板书。
  
  五、 自成一家
  
  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取资料中精华、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使之由“零碎”变成“系统”,由“杂乱”变成“有序”,并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尽量用数据和典型事例)。
  主要包括:转化——把非文字性资料和访谈记录转化为文稿;二次选择——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选取重要的、有用的资料;摘录——对资料中的事实、观点、数据和结论等重要内容进行摘录(要忠于原材料,并注明来源和出处);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资料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加以概括;编排——按资料的内容、观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列组合,以便查找。对于重大的研究课题还要求写出文献综述或评论。
  运用卡片方式要注意:文字要精练;每张卡片最好记录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要对卡片进行分类编号,以便查询。
  对搜集到的数据,我们只需根据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便可。若对搜集的文字资料做量化处理,则要编码,可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初步的汇总和分析。
  六、 条分缕析
  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定课题的现象、过程及内外各种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理论框架。
  1.基本步骤
  (1)阅读。通读整理过的资料,努力寻求“意义”,寻找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2)提炼。从大量资料中抽取能说明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不能“想当然”。
  (3)解释。在确定资料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用来解释整体内容的框架。
  2.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即为对资料做整体的分析,主要使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抽象与具体、演绎与归纳等逻辑方法来提炼观点;同时还要求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检验评价。
  如由事实资料来确立论点方法的具体程序:①把搜集整理分析过的资料写成卡片,每张卡片写一项,并且加上标题,这些卡片上的资料就是教育研究报告的论据。②把所有的卡片像打扑克牌那样撂在桌上。③按照教育研究报告的各部分要求,把内容相关的卡片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得到了若干个卡片群。④对每个卡片群依次细读,并琢磨:为什么会把这些卡片放在一起?它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把思考的结果概括地写在一张新卡片上。这一步实际上是从客观资料中提炼出下位论点。⑤阅读并琢磨各卡片群上面的那张新写的卡片,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把它们彼此的联系写成简要概括的卡片。这一步实质上是从下位论点中提炼出基本论点。⑥阅读各大卡片群,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最终的思考结果就是中心论点。这一点实质上是从基本论点中提炼出中心论点(主题)。中心论点(主题)是教育研究报告要表达的中心,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核心所在。
  以上方法能帮助我们从大量的事实资料中提炼出中心论点。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机械、烦琐一些,但是它对于我们由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直至中心论点是很有作用的。初学者不妨试一试。等到熟练掌握之后,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思考方法,不用做很多卡片,只是在头脑中将资料整理归纳,就可以很快完成由资料得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的过程,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资料(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千万不能牵强附会,而且要特别注意各基本论点之间、基本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定量分析。基本统计方法有:第一,描述统计: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反映数据间彼此差异的程度的量数;反映原始数据在所处分布中地位的量数等;相关程度分析用相关系数。第二,推论统计:总体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第三,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因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各种统计方法和公式自身的使用条件,研究问题的性质、数据类型以及研究设计都是统计方法的选用依据。上述各种统计方法都已有了计算机软件,如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通常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交互使用。
  3.资料的使用
  主要是引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1)直接证明。直接引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2)间接证明。引用的一段话并不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立场,或者是一个逻辑起点,一种研究的方法,从这种立场或逻辑起点或研究方法可以推论至我们的观点。
  (3)反证。我们引用的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或说法。为什么错了呢?因为立足点错了,或使用的方法错了。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一个正确的立足点或方法,根据这种正确的立足点或方法,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那正好是我们要证明的观点。
  (4)部分证明。这则材料包含了哪几个(或哪几层或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哪几个意思是对的,为什么对,哪几个意思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的分析,本身就是一个证明过程。
  事实上,资料搜集和使用的工作贯穿了研究的全过程:我们往往是先确定研究的大致内容;其次根据这个大致内容确定资料搜集的范围;然后阅读了主要的资料后再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具体内容全面搜集原始资料,搜得的资料又充实了课题研究的基础。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春山.重视教育文献资料的查阅.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7-8).
  [2] 唐忠义.数据资料的积累.上海教育,2002(20).
  [3] 池方浩,池哲萍.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4] 陶保平.研究设计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张建.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