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话语转型

作者:韩立福




  
  四、 由强调绝对的真理性教学话语转变为体现质疑精神的批判性话语
  
  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追求科学性、客观性和实证性,把科学等同于真理。认为课程教材中的知识是绝对的真理,是不可颠覆的和不可质疑的真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用强调绝对的真理性教学话语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必须以无可挑剔的态度,原封不动地接受课本知识,容不得学生思考和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不论是在什么情境下都是180°。学生在追求绝对真理的教学话语中,养成了单一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正如讽刺的那样,面对黑板上的“0”时,大学生回答说:“这大概是零吧!”工作人员回答说:“这得请示领导吧。”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本身具有批判性,知识是具有可证伪性的特性,不能用经验证实,只能用经验证伪,所以科学知识具有猜测性、假设性和可错性特点。认为知识不再是真理,知识通过批判性方式习得,人们应该运用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知识,在批判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后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告别强调绝对的真理性教学话语,不能认为课程知识是绝对真理。课堂教学话语没有绝对化,而是要采用富有质疑精神的教学话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在对课程知识的质疑和批判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五、 由强调单一的封闭性教学话语转变为体现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话语
  
  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完整性、封闭性、严谨性、简单性和积累性,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严格按课程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坚持唯教材而教教材,教材以外的课程知识不得涉及和接触,从而强调单一性的封闭性教学话语,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学生思维受到束缚。后现代主义者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必须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点,针对泰勒原理的弊端,进一步提出了他所设想的“4R”新课程标准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2]。据此,多尔认为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其中丰富性是指有多层诠释、意义和问题群。后现代课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生产性、诠释的多层性以及意义世界的多样性[3]。要获得这样一个开放性,课程应该是丰富的,也可以说“课程需要有足够的含糊性、挑战性、混乱性以促使学习者与课程对话,与课程中的人员对话。意义就在对话与相互作用中形成。所以,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足够的丰富以促进意义的形成。课程和教师都必须被挑战,都必须足够开放,以引起和鼓励参与”[4]。只有当课程中产生足够的问题、混乱和可能性时,课程对话才能进行得最好。因此,在后现代课堂教学中,用多元的方法整合课程,用多元的视角分析课程,使课程问题更加开放;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结果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过程中通过对话突显的;从结果来看,通过对话得到的问题结果不是唯一的结果,而是多元的。在开放的课程教学系统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采用体现多元意识的开放性教学话语组织教学活动,不能使课堂教学走入课程封闭导致话语封闭的单一性教学思维的误区。
  
  六、 由强调统一的压制性教学话语转变为体现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话语
  
  现代课堂教学制度强调班级组织管理秩序,强求统一教学计划、同一教学环境,要求学生批量生产,像工厂里的标准件一样管理教学,从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凸现统一性和同一性,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完成同样的作业、开展同样的实践活动、采用同样的评价话语。追求那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秩序,使全班学生“齐步走”,最终使学业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导致两极分化,让少数学生得到了发展,绝大多数学生被“统一性”教学所忽视。可以说,这是一种忽视个性、蔑视人性的教育,在教师惯用的压制性教学话语中,学生没有了问题意识、没有了思考权力,便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从后现代主义评价观看,在学生评价方法技术上热衷于模糊性、差异性,强调新的定性评价,强调语言交流或谈话评价法,更多强调对教育过程和参与者体验的研究与评价。罗蒂认为,文化的发展过程不是对实在的认知过程,而是谈话的不断进行和其领域的不断扩展的过程。利奥塔号召人们:“让我们向同一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让我们持续开发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5]他认为语言游戏虽然要有规则,但这些规则不是固定的,而是参加者通过约定而形成的。参与者之间人人平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和自由想象去参加游戏和发表己见,无需遵循确定的规则和方法。他把语言游戏当作人们实现自由思考的重要途径,认为越大胆想象,就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也越能使自己成为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因此,后现代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和智力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需要来设计和使用个性化教学话语。使不同差异、不同层次学生得到教师的有效激励,得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七、 由忽视细节的体态性教学话语转变为注重艺术价值的体态性话语
  
  现代课堂教学制度为教师树立了无与伦比的高大形象,教师是长辈,是权威的象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小节,出现扔粉笔头、拍学生肩膀等粗鲁现象,忽视自身表情、姿态、动作等体态性话语的控制、调节和表现,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后现代主义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持人,不仅关注言语性教学话语交流,更要关注非言语性教学话语的使用。教师作为潜在课程,其体态性教学话语更能使课程目标得以呈现和传递,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往往是通过教师体态性教学话语来实现的。
  首先,教师要关注面部表情话语使用,追求面部话语美。面部表情的“词汇”最丰富,也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它能迅速、灵敏、充分地反映人们的各种情感体验。人们还可以从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中看到他人各种感情之间错综交叉的复杂形式[6]。眼睛是面部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比动作更微妙和复杂。教师双眼要炯炯有神,视线覆盖全班每个角落,关注到每位学生,与每位学生目光接触,流露出对学生的热情、赞许、喜爱和期望心声,传递出欣赏、悦纳、理解、安全的信息,渗透出昭示学生勇敢地自尊自信、自由对话、个性张扬。那么,教师这种高昂、兴奋的眼神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嘴是面部表情话语表达的关键器官,它的动作幅度和形状是构成面部笑容的主要因素。教师的微笑能促进师生双方的沟通,融合双方的感情,容易产生“情感共振”,实现“零距离”对话,也能营造民主、平等、安全、和谐的对话氛围,为实现有效学习创设良好环境。
  其次,教师要关注姿态话语的使用,追求姿态话语美。姿态是指由人的骨骼、肌肉、体形等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人的各种情态、动态的表现方式。如教师在教室不同方位的立姿、坐姿、走姿等,不同的姿态话语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效果。教师在姿态表现位置上,尽量不要长时间占据讲台,而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建立多元对话关系。立姿要背脊挺直,胸部挺起,神情放松,表现出绅士风度,充满自信;坐姿要挺直腰杆,昂首挺胸,表现出精神饱满、胸有成竹,对学生交流饶有兴趣的态度;走姿要轻盈漫步,双目注视全体学生,表现出“爱满天下”、关注差异、关爱弱势的态势。在这种姿态话语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将充满民主、和谐、开放的合作教学态势,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