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在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刘敏岚
一、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1.促进成长,完善素质
发展性的班级辅导定位于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如异性交往问题、学习问题、厌学问题、早恋问题、逆反心理等,着眼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这符合我国班级授课的特点。
2.增强感染力,效果长久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班级辅导强调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每一期辅导基本上需要几次或十几次的团体活动,就共同关心的成长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鼓励。经过团体的分享和互动,成员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学习别人的良好行为。成员的角色扮演有利于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成员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有助于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学生通过对各种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而来的经验及形成的认识,会使他们更自觉地运用于生活情境之中。同时班级心理辅导也具备预防功能,防患于未然,避免问题的发生,因此效果保持长久。
3.师生参与,促进班级管理
班主任参与班级心理辅导,有助于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的融洽。有助于加强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改变以说教、训导、惩罚等方法来处理学生问题的简单行为。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人际协调、自主独立、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
二、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的开展
1.辅导活动内容的确定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以发展中的中小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为主题。从大的方面看活动内容可分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具体安排内容时,结合学生与班级的实际情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如何调整“逆反心理”、如何学会接纳他人、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培养团体意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压力管理、怎样进行学习规划、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如何利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怎样掌握学习方法与策略、如何排除考试焦虑、如何进行正确归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对待早恋、网恋、如何预防网络成瘾、如何看待“追星”、吸烟行为、如何合理消费、如何管理时间等。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最好能取一个名称,如明日之星、同舟共济、心灵驿站、牵手你和我、轻轻松松进考场等,名称力求新颖、独特,有意境。总之活动内容是发展性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而变化主题。
2.围绕主题组织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首先,要设计准备活动。因是同班同学,相互间已较熟悉,此活动不需太长时间。准备活动可以是做韵律体操、唱唱儿时的歌、找朋友等,目的是营造轻松温馨的气氛,增进学生彼此互动,为主要活动做准备,同时避免有的学生出现尴尬、抗拒和冷漠的反应。准备活动也可以是一些针对主题而进行的活动化教学,通俗地讲解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获得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心理知识及技能,如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成因,动机与考试的关系,自我认识对自信的影响,学习策略的功效等。
其次,设计并开展正式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班级心理辅导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活动的开展。活动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如“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可以动手画也可以感悟音乐,如“自画像”、“动人旋律”;可以自省也可以分享,如“生命线”、“苦乐分享”;可以是实情也可是模拟,如“我真实的困惑”、“角色扮演”;可以讲故事,也可是游戏等。
如自信心训练。该主题是帮助自信心低的同学提高自信。针对主题,对事先筛选出的自信心偏低的同学组成目标小组,其他同学组成帮助小组,进行 “我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我”、“优点缺点大曝光”等活动,再针对学生自信心低的不同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辅之以讨论和家庭作业,如“我是特别的”、“我也不错”,在共同讨论及家庭作业中挖掘自卑、困惑的原因、表现及后果,该如何面对和改正。还可创设情境,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到野外生存锻炼、“优点大轰炸”等活动,在实践中加强自信,以增强合作、自主、责任心、耐挫力。总之通过老师、同伴、个人三方面力量,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悦纳,支撑起他们的精神世界!
总之,班级心理辅导活动需根据主题的不同,可进行演讲、阅读、讨论、辩论、唱歌、绘画、自省、澄清、游戏、制作、调查访问、媒体应用、角色扮演、心理训练、创意思考、联想活动、参观访问、分组竞赛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出一系列适合主题、适合学生特点、适合学校条件、方便学生参与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3.围绕目标,进行小组辅导的评估
为了提高效果,总结经验,每次辅导要进行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过程评估是在小组活动进行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我评估等方式,了解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以方便教师随时调整活动进程,选择有效的方法照顾每一个成员的发展。结果评估是在辅导结束后进行的效果评估,可以从认知改变、情感协调及新行为的建立与强化三方面来进行。认知层面是用来考察学生是否了解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否明白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否认识到某些不良行为的危害;情感层面是看学生的情绪是否得到了渲泄、是否能进行情感的迁移、是否有了积极的体验、是否增强了归属感及认同感;行为层面是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了调控情绪的方法、是否掌握了反省、监控、表露的技能技巧、是否重建了合理性认知、是否发展了适应性行为等。总之,评估不是看组织了多少场活动,而是看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有多深刻,成员是否有自身经验的变化及素质的提高,是否实现了辅导的既定目标,班级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气氛及意向;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活动进行整体及全面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共存,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兼顾。
三、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班级心理辅导要防止学科化倾向
由于辅导是在自然班级中进行,在操作上要避免把辅导当成课堂教学的学科化倾向。在活动中无须过多解释心理学中的概念术语,避免用德育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不要总是向学生提问、设问,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同时,班级辅导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班级辅导有它固有的弊端,如难以照顾个别差异、自我暴露不深刻、隐私容易泄露等,这就需要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辅导教师还要注意班级辅导与其他育人方法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班级的成长。
2.教师在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要对班级学生有充分了解,通过观察、问卷调查、作业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目前关注的问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获得他们有哪些普遍性的发展问题。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书籍与杂志,看有哪些可借签的经验及需要避免的问题。要根据成员需求设计辅导计划,包括班级辅导的性质、主题、目标、方法、次数、时间、地点、环境布置等。
3.教师要参与活动并注意对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教师要以组长身份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以便于观察和调控。调控的内容包括:一是控制主题与时间,当成员的活动与主题有偏差时,能引导回来,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任务;二是调控成员的情绪,成员在活动中的渲泄和表达不要成了对某人或某事的攻击,分享活动确实实现了“分享”,而不是几个人的闲聊;三是避免在团体中对个人的忽略,有的成员内向、融入团体的主动性不强,注意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关注反馈,让成员写活动心得、自我成长报告、反思参与程度及行为改变的历程等,还可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要求成员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与思考,而且回答务必具体真实。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冬梅.初中新生心理辅导设计.教学与管理,2006.
[3] 刘金明.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天津教育,2006(3).
[4] 张焰.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教师教育,2006.
[5] 田颖红.闪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价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
[6] 马丽.班级心理辅导实效性的探索.宁夏教育,2006(6).
[7] 赵芳.团体社会工作.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