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规范管理的五个层次

作者:方华新




   规范管理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这个单位或部门能否有序运转、稳妥发展的关键。但管理的规范性在内涵上是有层次的,管理的规范过程也是渐进的。笔者认为,规范管理在层次上有由低到高的五个阶段。
  一、 基本的规范阶段。基本的规范阶段是管理的初级阶段,甚至还谈不上是真正规范的管理。通常是两种情况:一是在起始阶段发生的。如一个班级刚刚组建的时候,或一个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等。二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管理上存在重大问题,整体管理处于一盘散沙的放羊状态,管理者在观念和行为上基本处于不作为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两种状况下的基本规范往往表现为学生或老师靠常识或良心来约束自己。如一个班级刚组建时,学生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是一种常识;当学校管理散乱无序时,教师仍然能完成份内的教学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职业道德感或责任感决定的。起始阶段的这种基本的规范状况,应该尽早转变;因管理者的不作为而导致管理处于低水平层次,上级主管部门则应深度介入,及时帮助整改。
  二、 强制的规范阶段。对于一个处于基本的规范阶段的单位或部门,首先需要强制性的规范。众所周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者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管理制度,作出一些硬性规定,使全体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要求,通过强制推行,注重检查落实,从而把管理纳入到一个有序的轨道上来。这种强制性规范实行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自我规范行为即通常说的“强制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强制的规范阶段,虽然管理层次不是很高,但非常有效,也是走上更高层次管理的必经之路。它需要管理者干净利落、大刀阔斧的工作魄力和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的工作干劲。当然,强制性的规范过程,也是管理者注重正面引导,经常相互沟通的过程。强制的规范行为如果能够得到广泛认同,阻力就会小得多。
  三、 健全的规范阶段。强制的规范管理往往针对起始阶段或带有整顿整改的痕迹,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往往是针对主要矛盾,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当有序运转的稳定局面出现后,管理者就要在规范管理的健全上做文章,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粗而细,使单位、部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逐渐规范起来。从学校管理来讲,大到教育、教学、党务、后勤,小到每一次集会要求、每一个通知的下发、每一个提案的撰写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从制度到条例,从考核到奖惩,都要讲究依法办事,依章行事。学校管理各方面的规范越健全,要求越明确,整体功能就会越优化。
  四、 科学的规范阶段。这是规范管理的更高一个层次。学校或班级的方方面面都实行制度化的规范管理,其管理效益肯定会逐渐体现出来。但可能存在着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一个制度或要求的出台究竟是否符合教育方针,是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否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充分论证,需要实践检验,需要与时俱进。所以,管理者要大胆实践,小心求证,锐意改革,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往往带有导向性,非科学的、不合理的制度规范不仅会起到误导的负作用,还会极大地挫伤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后果难以预料,管理者不可不慎。
  五、 人文的规范阶段。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自主管理”。如果说科学、健全的规范管理后面还有提升空间的话,那就是通过人文的规范管理来实现。人文的规范管理体现为任何一项科学的管理制度都要从团队成员中产生,为团队成员所认同,为团队成员所乐意接受并自觉执行;体现为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为同一个目标(愿景)努力工作和学习,工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体现为在这个规范的管理体系中,每一个成员的感觉是幸福的、舒心的,觉得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成就感突出。所以,人文的规范管理应该是全体成员的自我管理,是民主管理,是情感管理,是平行管理。这就需要管理者引导全体成员共同把自己的团队打造为精神特区。所以人文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管理。
  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对本单位、本部门、本团队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诊断,明确现状处于规范管理的第几层次,然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按照规范管理完善的渐进原则,由低到高实施规范管理。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