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当代美国高中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作者:娄立志 孙亚军




  ③问责文化、绩效制度确保课程实施。G•W•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为课程实施确立了更为有效可行的措施。与以往各届政府不同,新政府创建一种问责文化,建立绩效制度。在责任和经费方面加强联邦政府和各州的联系,推进课程实施。将联邦政府经费与特定业绩目标挂钩来保证改革的成绩,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给予各州、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由和灵活度。在此基础上,成绩好的州、地区和学校获得奖励,否则将受到惩罚。
  4.建立评价的伦理规范,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
  美国高中课程充分重视课程评价的伦理规范建设。80年代以来,针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尽管在获得学分方面对学生仍然有具体规定,但并没有因此忽视评价的伦理性。表现为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人格,维护学生的利益等。
  (1)标准化成绩测验。分数+进步需求+进步层次。《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认为,成绩(分数)是学生学术成就的可靠证据,标准化成绩测验包括三项功能,即证明学生的资格、确定补课的知识、确立学生属于进步的哪一个层次。
  (2)全美成绩测验与新的世界标准。知识+技能+终身学习能力。《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采取的评价方式是运用“全美成绩测验”,要求紧密联系新的世界标准,主张针对五门核心学科建立考试体制,目的在于学术成就的证明、检查进步、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另外,报告增加了终身学习能力的职能。
  (3)全国教育内容标准和全国学生成绩标准。应知水平+应会水平。《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确立了让评价的依据成为全国教育内容标准和全国学生成绩标准。在总体框架上进行了规定,既有学术内容的部分,也有学生发展的部分。学生发展的不同内容和水平将会因为不同学科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在法案中,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应会水平”。
  (4)全国教育发展评估。责任制的建立。G•W•布什政府时期,采取“全国教育发展评估”的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由于问责制的确立,对学生的业绩也采取了责任制。不同的学生必须达到不同的学术标准,学区和学校对此要承担责任。学生成绩的报告方式有三种。绝对值方式:学生的学术成绩说明;增加值方式:学生的发展程度说明;比较值方式:学生的进步程度说明。
  
  二、 当代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的特点
  
  1.高中课程改革重视改革的时代性和实验性
  (1)课程改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美国的高中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质量教育运动的背景就是源于国际间的经济与技术竞争。到现任政府,面对9.11事件的爆发,在教育法案中重点强调了“安全教育”的部分,可以看出其课程改革的时代特征。从而既保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又保证课程的社会内涵,促进课程的发展。
  (2)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美国高中课程改革大都进行了长期的实验探索,体现为系统性的实验过程。在课程改革中,除了联邦政府颁布法案以外,各种社会团体也进行了积极的课程研究,有SMSG、SSMCIS、PSSC、BSCS、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以及基础教育协会等团体。美国现任政府,“克莱特基础教育工作组”也积极对课程改革提出建议。课程改革的过程性和实验性,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避免课程改革的盲目性,从而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保证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课程的实施。
  2.注重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让美国一直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又由于受到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的交替影响,造成了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对学术性知识的追求。而同时在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程的价值取向,让人们注意到学生的发展需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美国教育定位在优质教育上,再次强调了学术性学科的教学,试图达到提高学生成就的目标。
  3.重视课程标准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美国的课程改革从《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到现在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为学校和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主要依据。在G•W•布什政府通过的《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对每一项战略目标从具体目标到策略以及结果的测量标准和评估方法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陈述,表现出其可测性。
  4.注重评价的伦理规范建设
  美国的高中课程的发展充分重视了评价的伦理规范建设,“建立了最基本的伦理框架,引导评价者在不同的评价情境坚持正确的行为取向。”[2]他们重视对评价对象的人格的尊重,避免伤害,防止偏见,并杜绝评价结果的滥用,注重评价的伦理规范建设。
  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在战略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科学成绩”的评价上,首先,它区分了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出了不同的绩效目标。其次,成绩的提高,是以前一阶段的成绩的百分比来计算的,学生的进步较为容易,同时便于缩小差距,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每个绩效目标的注释中,学校会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并没有用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束缚住学生,体现出灵活性的特点。
  
  三、 美国高中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1.中央和地方相互协作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程理论研究
  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尚显薄弱,表现为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课程理论的研究力度更显不足。课程理论研究力度不够,容易走向传统的学科本位或者价值取向上的摇摆不定,这不利于整个课程改革的进行。
  因此,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加强对课程理论的探讨和实验研究。应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的课程理论,同时加强课程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实验研究方面,由国家统一领导,进行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实验,或者由学校或者社会团体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将课程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2.确立课程标准兼顾现实性和理想性
  既有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过于理想化,缺乏具体要求,与现实差距较大。课程标准与课程的实践层面之间缺乏沟通的平台,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因此,制定标准要明确、具体,充分与实际相联系,让课程标准进入可以操作的领域,同时可以充分吸收教师代表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将教学情境中最直接和现实的问题带入其中,有助于课程决策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课程标准具有可操作性。
  3.消除教育内部和外部、教育理念与行动不协调现象,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摒弃原有的学科本位,转向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出时代精神,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总体表现为教育内部和外部、教育理念与行动不协调。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学校经营理念、教师理念的更新以及社会文化达到对课程的支持都需要很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内部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外部则持观望态度,造成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
  因此,课程改革中校长首先要转变学校管理理念,发挥领导在课程改革方向上的导引作用。其次,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课程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从而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伦理型的评价规范体系
  我国既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新的评价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改变对高考评价功能的认识,而且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学生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伦理性。
  (1)评价既要适合国情,又要适合学生。建构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实践。文化背景决定了伦理规范的最基本的范畴,而教育实践则有助于通过实际的伦理问题的解决建立具备效度的评价伦理规范。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对评价体系建设的制约,保证评价标准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评价的情境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评价的伦理规范只是对评价行为的一种理性要求或约束,它不能直接指出在一个特定的评价情境中应该选择什么行为。所以,要使这一评价伦理规范得到真正的落实,必须弄清楚它在不同的评价情形中的‘行为表征’。”[2]只有这样,评价才会更具针对性,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3)重视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要达到评价的伦理化要求,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伦理意识。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发展要求有清楚的了解,也要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Allan C.Ornstein,Linda S.Behar-Horenstein,Edward F.Pajak.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m.Pearson Education Asia Ltd and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4.9.
  [2] 蔡敏.美国教育评价的伦理规范建设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5(6).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