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晋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分析

作者:安祥生 韩丽君




  (1)在内容层次上表现为:空间尺度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全套教材层次为:世界——中国——乡土,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教材;初一世界地理的层次为:总论——大洲——地区——国家;初二中国地理的层次为:国家(总论)——地区(跨多个省区)——省(区、市)——省内区域。整套教材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综合与分析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树立变化的观点),充分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
  (2)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满足最低要求,做到知识覆盖率高和体系结构完整。教材立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基础教育和地理教育现状,为降低难度,首先在选材上,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在教材中,增加了教师的学法指导;在活动的设计上,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并重,科学性、趣味性相统一。
  (3)增加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地图知识和使用技能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与其他学科的横向比较看,只有地理学科能给学生地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教材除完整地安排了《课标》要求的地图基础知识外,在规定的总课时内增加了两课时的地图技能培养。
  (4)在认识区域部分编写中,注意突出区域的特色分析。世界地理中选取“亚洲”,包括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对其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使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大洲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讲完亚洲地形特征时,根据同样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南美洲的地形特征;在讲完亚洲气候后,学会分析亚洲的气候。
  “认识地区”注重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依据各地区在世界上的位置、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地区特色鲜明,界线相对清楚等原则,选择了东南亚、西亚、西欧、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极地等五个地区。每个区域注意特色的挖掘。
  “认识国家”注重综合特点的分析,尤其强调一个国家的特色,通过重点解剖一个国家,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分析一个国家的基本方法。依据各个国家在世界各种重大活动与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大洲分布的相对均衡性,国家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以及与我国的关联程度等原则,选择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六个国家。每个国家注重区域特色的分析。
  
  3.知识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生动的语言,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设计栏目丰富多样,做到了图文并茂、图文合一、图文互补。有直观的地图、生动的景观照片、简明的示意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地理空间概念,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用形象、生动、文学化的语言诠释地理,如在各级标题的表述上,适当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凸显主题。
  用宽视角、大尺度的综合性、联想式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强化空间意识,以改变传统地理教科书各单元自成体系,相互联系较少的结构体系。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教材内容更好地贴近生活,让学生爱不释手、开卷有意、终身受用。如在世界总论部分中分别设置了“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气候与人类生活”等内容。
  
  4. 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
  教材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认识。如在“聚落与自然环境”一课中,设计了“图上所得”,教会学生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里涉及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5. 客观表述基本地理事实,将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材中有机结合
  教材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全球意识、爱国主义与忧患意识有机结合,在不同的章节分别设有多样式栏目,辅以有很强说服力的阅读材料和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本套教材主编为高培英老师,参加编写的还有安祥生、李山娇、薛光辉、杜利平、雷继萍、阎润香等人)
  (责任编辑付一静)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