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反观教学的基础性
作者:孙德芳
四、教学基础性何以实现:方法论的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它给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暂且不说,伴随而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尤其是教学基础性在现代教学的情境下似乎有削弱的趋势,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视。相对于基础性的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教学的基础性何以实现的方法论问题的探讨更是必不可少。
从学生的角度来论述教学的方法论可以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展开。学生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掌握,这是相对于科学研究、艺术创造等而言。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已经创造的知识经验,包括各种知识、技能及社会规范、审美体验等,而且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文本教材等中介简洁地掌握现成的人类的经验,从而避免重复人类认识史上发现真理时所经历的曲折和错误。[6]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两种形态是: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几千年来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实际上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整个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自从有了教育甚至有了人类以来,它就主导着人类知识经验的获得。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就是人类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就是把所有知识教给所有人的艺术,就是对接受学习的充分肯定。教学基础性的实现仍然离不开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有它的局限性,容易把学生的学习变成机械的学习,变成填鸭式的教学,这实际上不是接受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如何使用的问题。尽管有些人对其不断地批评,但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另一种方式能完全代替它。
探究学习的目的在于体验、理解并尝试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的发现真理的过程,并相应地掌握人类在长期进行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凝结在知识中的科学方法。这种学习的方式的确能弥补接受学习的不足,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探究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但要切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和发现,这也是不允许和不可能的事情,绝不能泛化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教学基础性实现的两种基本方式,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情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切不可机械地套用。不同的方式下又有无数种学习或教学方法,教学基础性的实现既要有“法”,又不能有定“法”。
总之,教学基础性的探讨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既保证教学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又保证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垫好根基;既为人们的对基础性认识指明方向,又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 王策三等.基础教育改革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 杨起亮.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教育研究,2001(7).
[4] 杨家安.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国教育报,2000-09-16.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