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关于实践性德育的设计与操作
作者:王心强
五、学生社团活动系列。有研究指出:在现代未成年人中,同龄人的影响,往往超过了家长和老师。同龄人的影响,是一种起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可惜我们研究不够,开发不够。为了开发利用这个宝贵资源,我们在每个年级组织了30多个学生社团,把学生社团建设成德育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以及发展兴趣特长的平台,如“社会关注者协会”、“地球卫士”、“绿色行动队”、“乡情记者团”、“爱心大联盟”、“梦想实验室”、“青年调查团”等,还有校报编辑室、电视台编导室,都成为很好的德育实践基地,每周定半天为学生社团活动时间,由学生自主设计组织读书、考察、调查、郊游、登山、专题研讨等活动,上山下乡、上街下厂、考察风土人情、风俗文化、重点工程,参加植树造林,监测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调查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等,在了解社会中认识社会,在参与生活中认识生活。最值得称道的是,社团活动充分地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精神,由社团指导教师作顾问,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校园生活质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六、评价激励系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尝试“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为了促进实践性德育模式的完善,我们尝试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了《新洲一中班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及实施办法》。按“组织与计划(10%)”“班风(20%)”、“学风(20%)”、“日常行为规范记录(40%)”“特殊奖惩(10%)”5个A级指标,“班干部作用”、“班级活动方案”等26个B级指标对班级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还出台了《新洲一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方案及实施办法》。把学生综合素质分解成六个方面:①家庭与社会责任,②科学与人文素质,③自理自律和自主,④人际交往与合作,⑤劳动、实践与创造,⑥个性、兴趣与习惯。还制定了各项具体评价标准,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收集信息,加上学业成绩和学生作品构成定性定量的总评。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这些评价方案还比较粗糙,要在实践中加以调整、修改和完善。实行多元评价,完善评价机制是教育改革和追求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七、环境育人系列。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环境“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我们把学校环境当作重要的隐形课程和育人工程来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环境建设的主体性作用,把200多亩的校园绿化、保洁、抗旱、防虫等工作都划片分到班级,学生成为校园每一寸土地的主人和守望者、建设者。树成为班树,花成为班花,草成为班草,园林绿地改造,由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我们还发挥学生的聪明智慧,通过加工和点化来酿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学生中征集园林命名、建筑物命名和警示语,校园的八大园林(步青园、行知园、学森园、树人园、培元园、稼轩园、润之园、屈子园)的命名都是从师生征集来的,“小草与我们一起拥有蓝天,我们跟小草一起美化大地”,“水能载舟,近水多灵性;亦能覆舟,戏水要当心”,“为完善自我而来,为奉献人生而去”、“心中有爱,脚下留情”等师生创作的警示语,堪称经典。师生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将校园建设得绿树成荫,芳草如茵,鲜花夹道,楼亭错落,几净窗明,山石点缀,雕塑玉立。他们沉思于其境得灵感,徜徉于其中找宁静,游戏于其间享欢乐,校园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行是知之始”,行亦是知之成,“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不管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巧妙的办法,都不能代替学生的真实体验,不仅仅是情感方面的,也包括认知的、道德的、交际的和自我评价的体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德育工作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法。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