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实现分数效益最大化

作者:陈文平




  
  四、高考志愿填报要体现灵活性
  
  要正确处理好第一志愿和其他志愿之间的关系。第一志愿固然重要,但其他志愿也不可疏忽,其他志愿是第一志愿失手时的“补救”和保底。有人说,填报志愿是“一步踏空,步步踏空”,这种现象的确时有发生,问题就出在对志愿“梯度”的把握上。所谓“梯度”,就是由于各招生院校对考生要求不同,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不一致,这就使招生院校之间和专业之间录取标准存在差异,自然形成一个落差。要仔细分析近年来各学校和不同专业之间形成的自然“梯度”,使自己所报的志愿形成一个从高到低的“梯度”,相邻志愿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增加录取机会。同一批次填报的各学校分数要有一定的差距,同一学校的各专业也要有一定分数差距,没有梯度或者“倒梯度”都是志愿填报之大忌。此外,还要认真对待补报志愿,近些年,有不少考生就是通过补报志愿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
  高校录取是分批次进行的,要正确处理好不同批次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省份本科和专科招生学校各分成2-3批,录取总的批次一般有5-6批,每个批次均有各自的最低控制线。在分批填报志愿过程中,考生首先要填好录取把握比较大的批次的志愿,并且考虑其他相邻近的批次志愿。比如,上了重点大学分数线,考生应先慎重填好重点批志愿,但接下来的一般本科批志愿也不容忽视;如果只上了专科线,那就得认真填报专科及以下批次的志愿,就算填了本科批次的志愿也往往是无效的。当然,填志愿时也要考虑到有些院校科类(专业)的政策降分和生源不足降分等因素,也就是说,你即便未上该批控制分数线,但通过政策降分,也可以填报该批次志愿。
  不少考生特别是城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院校所在地域的选择带有明显倾向性,热衷于报考经济发达城市或沿海开放地区院校,对内陆或边远地区的院校兴趣不大,志愿填报中存在着浓郁的地域情结。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的独生子女群体,出于对家庭的依赖心理,往往不愿出省求学。因此,除了学校的知名度,地理位置、交通方便程度等也能左右院校之间的梯度,巧用这种由地域因素形成的“供需比”,往往可以为那些成绩处于中段的考生增加录取的概率。此外,考生还要注意“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生源“大年”与“小年”的相对关系。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灵活加以分析,出其不意,往往心想事成。
  考生填报志愿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合理填报志愿不仅要受到考生本人填报志愿的可行性影响,而且要受到其他考生所填志愿的制约。因此,考生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全面考虑,既要正确认识自我,又要充分估计别人。使自己所填报的志愿恰如其分。如果说取得了好的高考成绩是实现进理想大学的第一步,那么志愿填报得当就是实现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要完美结合,才能使高考成绩和所报志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