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教研组应编织成教师成长的摇篮
作者:王超良
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个人要想较为全面地掌握各种信息已不可能。因此,只有加强人际交流与协作,才能不断地获得新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事业的成功虽然离不开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但更需要集体的智慧。为了使年轻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从新秀到教学能手的跨越,我们还借助集体的力量通过“磨课”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的“三序”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谐。
我们采用全组教师通过听课,捉“虫子”的方式来“磨课”,通过“磨课”磨出精品,形成精品意识。听课时,先把听课者认为还不够完美的地方记下来,再通过集体评课的方式,对这节课就教学思想的正确性、课堂结构的流畅性、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多媒体手段运用中的可行性、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板书设计的规范性、学法指导的针对性和教学机制运用中的灵活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会诊,然后由授课教师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再加工,接着再进行听课、评课和修改完善,直至大家都认为基本满意为止。这种集体攻关的教研策略,不仅使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组课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也提升了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经过这样整合后的课型,基本上炼成了较为“经典”的课型。它集众人的智慧于一身、汇大家的成果于一课,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导向性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可借鉴性。
通过“磨课”的方式努力把“新秀”造就成“能手”甚至有“特色”的教师的过程中,我组的老教师们具有宽广的胸怀,在主动给新教师提供机会的同时,还积极地投身于反复的听课和评课的“磨课”活动中去,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去琢磨,细心去推敲,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传授给年轻教师,真心地希望年轻教师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
我组年轻教师在“优化过程”教学模式的驱动下,在这些严格、规范而又有实效的教研活动的磨砺中快速地成长起来了,青年教师在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授课水平和教学机智方面都得到普遍的提高,一个优秀青年物理教师的群体已在义乌中学崛起。十几年来,我组已涌现出1位省功勋教师、3位省特级教师、4位省教坛新秀和6位全国青年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奖者。
(责任编辑 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