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语文课文选取不当的危害
作者:陈庆云
事实也证明,课文选取应重视学生任何一方面的需要。教学中,每次上课我都花一点时间给学生朗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的教育》和王蒙的《青春万岁》——两本书的朗读交叉进行。朗读《爱情的教育》时,我注意到许多学生表情冷淡,可我看得出那是装出来的。有一段时间,由于课时紧连着几次上课我停止了这种朗读,此时我的学生不再“装”了。学生在课间找到我:“老师……你怎么不读文章了?我们在宿舍一起讨论,觉得你读的……对我们很有帮助。”——这还能说明什么?众所周知,每年社会上要发生很多起青少年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得不到及时引导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文章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它是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日常需要的。同时,它也应合理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所选课文内容如果过于重视政治思想性,却又缺乏时代气息,对当代社会许多重要领域、重要问题不加触及,对世界其他各国文化只选其一,不选其二,这便是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书本天地”之中。这样的学生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他们表现的个性肯定是不健全的。真实的世界本复杂多元,而课文有意把它简单化一元化,这不会有助于学生了解、适应和驾驭现实世界。学生对现实一切由于缺乏了解而难以适应和驾驭,等到了能适应、驾驭之时,已无谓地消耗了许多人生精力了。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在他的《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一文中说,1987年底四川乐山市一位品学兼优的女中学生宁小燕由于不能正视社会丑恶而自杀,这件事使得他的教育事业从“教育浪漫主义”阶段转入“教育现实主义”阶段,从此他给学生读课外书时,就不仅仅读“过去时”书籍了,而更多的是读“正在进行时”作品。
我想,从未进过一天学校大门的人都知道教育是为了使人活得更“明白”,而非让人活得更“迷糊”。一篇篇课文负有教育使命,读过之后应有助于学生变得耳更聪、目更明,精神更焕发,否则,还能把它们作为教材内容吗?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吴刚.迈向新千年的课程变革.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4]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李镇西.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