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作者:覃思乾




  任何教学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教学模式展开,数学实验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围绕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一般地,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由理论基础、操作流程、功能目标、实现条件四个要素构成。采用某种教学模式必须有相应理论基础的支持,因此,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从建构主义的数学观、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数学教学理论几个方面对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一、建构主义的数学观
  
  数学观的认识实际上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有意或无意地支配着数学教和学的过程和行为。
  20世纪上半叶,数学哲学上出现了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三个学派的观点。虽然三个学派的数学观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对数学持静止、片面的观点,把数学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认为数学是一种具有严谨系统的演绎科学,认为数学活动仅仅为高度的抽象思维活动;Lactose在他们的基础上,认识到数学证明、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要有学习研究者的亲身实践和体验,需要“数学的实验”,但Lactose所指数学的“准实验”仅仅是“思想的实验”。
  随着哲学和数学哲学的发展,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脱颖而出。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为:数学不是建立在独立于人类思想之外的客观的事实之上的,数学理论不是任意创建出来的,不是事先存在的事实只等着我们去承认和掌握它。数学从它的产生和发展来说,数学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一套关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知识。它需要通过人们自身的数学活动,从已有的数学对象及关系中产生的。学生的学习虽然不是数学家的科学研究,但是他们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观,数学应该被看作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可能有错的数学活动的结果,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封闭的、绝对正确的结论。
  
  二、现代数学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1)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3)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因为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学生学习的数学虽然是间接经验,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数学家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杜威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活动理论,强调“从做中学”,他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已发现的现成的数学理论,而是给学生创设数学活动的情境在“做中学”,把学生摆到与数学家同样的位置上,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参与数学知识的获取。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这些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从而萌发一种对于数学知识发生和发现、模仿和追求的兴趣。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意义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之下,数学实验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开展主动的活动和积极的自我建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被设计成一些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充分暴露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尽可能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真正做到“手、脑、口”并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管理自己的机会,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作与讨论,使学生看清事物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各种观念进行组织和重新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2.发现教学理论
  现代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基于认知心理学,尤其是结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发现学习”。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强调把人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同时还提出了发现学习的基本步骤:
  (1)带着问题学习、探索;提出问题;设置情况;产生不确定性。
  (2)提出假设,寻求答案;提出各种可能;讨论、求证。
  (3)评价和验证。
  (4)得出结论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数学发现学习的过程即为发现过程和论证过程,它以自主学习、直觉思维、动机激发、信息提取为四个基本特征。
  在发现学习的理论基础上,发现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发现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不是把学习内容以定位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独立探索行为(如知识的转换、组合、领悟等)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独创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探究性教学理论
  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结果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认识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探索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运用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大胆探索,充分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良好方法,是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探究性教学可分四个操作程序。
  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选择重演和再现的内容→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展示、交流探究成果→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
  真正的课堂教学已不是学生配合,适应老师,而是老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发展需要勇于创新,积极开拓,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善于运用知识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这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学生可以十分方便且相对独立地查询和获取知识;多媒体、交互式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远程教学与虚拟学校,使教育超越时空并具有开放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发现教学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因为数学实验教学所要实现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
  
  参考文献
  [1] 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郑毓信.“问题解决”和数学教育.台湾:数学传播,1993.
  [3] 李士绮.PME:数学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子兴,宋秉信,昌国良.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