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英语听力教学中预测技能的培养及其运用

作者:丰玉芳




  听力实质上是聆听信息、理解意思的过程。美国著名语言教学法专家王士元先生将这一信息处理过程描述为“一种猜测、估计、预想、想象的积极而相互作用的过程”(萧春麟等,1991)。因此,如何上好听力课,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技能以达到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已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听力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听力技能,如预测技能等。
  
  一、听力理解与预测技能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符号进行分析、合成、归纳,从而实现语义的重构。”(贺玲,2005)认知语言学家们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有效地获取口头信息,是因为我们对进入听觉系统的信息进行了积极的预测、筛选、揣摩意义和思考总结等一系列心理加工。预测是一种推理性的认知技能,也是积极的听力理解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汪学立,1999)。在具体的听力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话语提供的各种线索,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即将听到的段落主题、内容等作出预先推测。或根据已获得的一切信息,如标题、主题句、关键词等预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预测不仅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而且能使新信息变得容易理解和吸收。
  
  二、预测技能的培养及其运用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预测技能,增强学生的预测意识,使这种技能转变成学生的良好听力习惯,并在实践中得到自觉运用。
  1.标题预测法
  即根据文章的标题进行预测。标题是语篇的导向,总领着语篇的中心思想,从中可预测到语篇的体裁和大体内容,甚至还可以预测出语篇的用词范围。在听音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章的标题,启发学生对即将听到的内容进行积极预测。比如在听题为 “The News Media ——which is the most popular one?”的文章时,教师可预先就标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所掌握的有关“新闻媒介”知识展开讨论,列出种种新闻媒介方式及其优劣,从而推断出最受欢迎的媒介。该标题可能预测的内容如下:Kinds of news media:radio;television;newspaper;magazine;movie;internet;etc.→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each→the most popular one→the least popular one and so on...
  2.答题预测法
  即利用答题选项进行预测。社会语言学研究揭示,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都会遵循“合作原则”,即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说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规的话语,也不会从一个话题突然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话题,而且语篇发展形式通常都是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这一模式展开的(丰玉芳,1998)。因此,在听力活动之前,我们可以利用题项及相关背景知识对即将听到的材料的主题和内容作出合乎逻辑的预测,以帮助对语篇的理解。
  第1题:(A)The silk T-shirt in white color.
  (B)The cotton T-shirt with a slogan or picture.
  (C)The cotton T-shirt worn on playground.
  (D)The wool T-shirt worn for work.
  第2题:(A)T-shirts feel soft and wash well.
  (B)T-shirts are smart and comfortable.
  (C)T-shirts go well with trousers.
  (D) T-shirts are suitable for evening wear.
  浏览答题选项后,我们便可以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预测。第一题谈及的是T-shirt的质地面料及流行式样,而流行的T-shirt大多是棉织的,有白色的,也有带图案的,由此推断出(B)可能是正确答案,排除(A)和(D)是因为丝绸和羊毛制成的T-shirt是不多见的。第二题则涉及到T-shirt的优点,我们似乎只需要在(A)和(B)之间作选择,且(B) 比(A)更能突出T-shirt的优点。录音后的提问是:(1)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T-shirt?(2)Why do people like to wear T-shirt?
  由于事先对材料的主题以及答案进行了积极预测,这样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事先预测的验证过程,答题的准确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3.主题句预测法
  即根据文章的主题句进行预测。主题句所起的作用与标题类似,往往代表该段的议题和中心思想,它大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此,学生应集中注意力听懂主题句,并通过主题句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例如,当听到“Last Sunday,I went to Shanghai with my best friend.”时,学生应该很自然地估计到此文可能是一篇记叙文。因而,在听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等。若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较长篇幅的文章,还可以把每段落的主题句连接起来,得到整个语篇的梗概,以帮助理解整个语篇。
  4.关键词预测法
  即利用文中的关键词进行预测。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应学会捕捉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激活有关图式,预测所听内容。就语言而言,最基本的图式是语义图式,每个图式都可以被某个单词或某些提示所激活,被激活的某个图式又可诱导几个相关联的图式。例如,我们的记忆图式中都有关于“医院”的知识,当听到hospital一词时,就会很自然地去预料将要听到的主要话题及相关意义,联想到与医院有关的词汇,如doctor,patient,nurse,medicine,ward,operation,injection...等。听者可以根据这种联想积极地预测和筛选所听材料。
  5.功能词预测法
  即根据语篇中的功能词进行预测。人们在谈话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是用来传递说话人的心理态度,表示转折、过渡、开头、结束等 (I’d like to...,but;in a word;to sum up;that is to say;as a matter of fact;to begin with...),这些功能词在很大程度上为听者预测内容提供了方向。例如,This evening,I’d like to go to your party,but...(预测的信息可能相反,即‘我可能去不了’)because...(预测的信息为原因,即‘我为什么去不了’)and...(预测附加信息)
  6.语法关系预测法
  即通过话语中的语法关系预测内容。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关于组词成句的规则。人们在进行交流时所用的句型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其规律可循。听力理解中最易出错的句式为虚拟条件句,因为它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与事实正好相反。听力过程中,有时因语气、语调及语速的影响,加上对此句型掌握不够熟练,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例:“If I had known your address,I would have visited you.”(I didn’t know your address,I didn’t visit you.)该句表明“我不知道你家的地址,所以我没有拜访你”这类句子应从反面理解,才能选出正确答案。条件句并不一定都通过if 来表达,有些虚拟条件句并不包括if,但却也表达了虚拟的特征,为此应特别注意辨认和预测。
  
  三、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预测是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标题、题项、关键词及插图、图表等进行大胆预测,同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加以熟练运用,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积极有效的听力习惯,直至转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内在能力。
  预测技能的运用必须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听力理解过程是一种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结合,听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与纯语言知识同等重要。为此,教师在注重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应加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积极启发学生根据文化背景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多方位的预测,以加速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语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上而下”(top-down)的预测活动,并使其贯穿于整个听力理解过程,同时对先前的预测进行修正,直至完成对整个语篇的正确理解。总之,听力理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外部信号激活内部图式,进而产生预期,再经过证实→扩展→修正→再预期→再证实的知觉循环过程”(李琪,2001)。在这一过程中,听者经历着一系列的体验、预测、验证和肯定的思维活动,利用听者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或经验对接收到的语篇信息产生影响,共同形成对语篇信息的理解过程。教师应结合所听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听力预测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 萧春麟,杨畅.实用听力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Sheerin,S.听能是教还是测验?沈世云译.国外外语教学,1991(4).
  [3] 汪学立.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效率.外语界,1999(3).
  [4] 丰玉芳.主、述位理论与基础阶段英语写作的连贯性.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
  [5] 贺玲.英语听力理解的图式制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6] 李琪.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预测技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