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

作者:凌宗伟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现学生良好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通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双主体教学是针对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主义”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旨在倡导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效益。
  
  一、双主体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式
  
  1.双主体教学概念
  双主体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之间的主体地位交互转换的过程。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时,学生通过十几分钟的自主学习,对教师围绕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所设计的一些问题予以解决。当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时,学生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很自然地会对本节课的难点知识产生一些疑问,以向教师提问的形式请求教师予以帮助和指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实现动态生成,达到解决问题、提出新的疑问的境界。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互为主体不断更替的。
  2.双主体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程序
  在实践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教师要完成由以往“演员”的角色向“导演”和“指导”的角色转变,尤其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要注意方法得当,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相机而导”,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实现新课程倡导的“动态生成”。在课堂上实施“双主体”教学,主要模式和程序是:(1)教师要提前写好教学方案,并要求学生依据方案预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针对难点知识进行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2)教师首先要围绕课程的重点知识设计出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要充分预估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对本节课的难点知识产生哪些疑问。同时,教师一方面解决教师自己理解的难点,另一方面作好准备,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的超乎教师意料的问题,以给学生满意的答复或推动学生产生新的疑问。还要注意对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重点和关键之处予以必要的补充。(3)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难点知识产生疑问,也可以通过向教师发问,请求教师帮助解决。这时就体现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双主体教学过程的完成,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实现了相互转换。
  3.双主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等作用上,它通过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它通过学生身心的自我发展和变化体现出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精神。双主体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建构创造性人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出众的意志品质。这种教学模式,从尊重师生的生命价值出发,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双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双主体教学实践虽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可是“双主体”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并且“双主体”教学对教师的水平要求很高,而且这种教学方式的不确定性也比较大。
  1.教师和学生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从教学的内容上来说,教师很难准确地从受教者的角度准备教学的内容。这一点,在推动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深入地去研究和探讨。
  2.教学方法难以预设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相同点,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要保证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都能够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给施教者的预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教学的对象差异较大
  我们的教学对象不仅存在着共同性,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潜力。我们的教学不是要把所有的被教育者培养成千人一面,而是要达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要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出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潜力的有用人才。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获得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又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呢?这就需要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相互发生作用时互相理解,互相调整,努力达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教师不能片面地根据某些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是要全面了解学生,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学生也需要全力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突出发挥自己的长处。
  4.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忽视教师性格的健全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只研究和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注重自身的发展。教师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不能因为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诚然,教师的发展也是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事实上,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也很难得到发展。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教师心智的发展,树立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新型教师观。
  
  三、实施双主体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1.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白,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打好语文基础和扎下中华优秀文化的根,这是重中之重。其次,要突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以往一些教师把考试取得好成绩当做了终极目标,采用注入式教学法,甚至要求学生背手坐好,背诵课文。在学习课程过程中,为了达到考试取得好成绩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上竟也采用统一的标准答案,不顾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禁锢了学生的想像力,实施的教学手法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相违背。以中学生的作文习作为例,大约有8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主要原因是觉得无内容可写,找不到下笔之处。就是下笔,也几乎都在按照教师给他们设计好的潜规则在写,文章千篇一律。双主体教学活动具有双向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吸纳,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因此,互动式教学是旨在使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2.直面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推动双主体教学方法
  要从语文教学实际工作出发,对满堂讲、满堂问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重课堂教学和课堂作文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阅读量和习作量太少,知识面过窄,对名著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书名和作者人名的层面,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学生缺乏对优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纳,在最能促进学生思维训练以及检查学生思想和表达能力的作文方面,也常被误导,严重脱离学生生活,作文评改也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双主体教学正是解决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的两方面问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理清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选择最佳的切入方式。教学过程重在启发与诱导,适时通过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3.激活语文课堂,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乐学,双主体教学模式从“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推进。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要珍惜机会,主动参与。立足主体性,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积极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地参与教学,开放地对待教学,树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念。尊师而不“惟师”,逐步改变学习过程中消极的“等、靠、听、记”的固定模式,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把教学视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开展课堂讨论。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用教师的激情,鼓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语文。
  综上所述,语文双主体教学是旨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演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着力于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秦咏中.谨防语文教学中失衡的主体.小学教学参考,2006(13).
  [2] 陈瑞昌.追求更加真实的语文教学.江苏教育,2007(12).
  [3]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