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语用能力培养与英语教学

作者:赵金桂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恰当、有效地使用语言,即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这与我国英语教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无关联,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就语用能力的内容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管见,以求对英语教学与学习有所启发。
  
  一、何谓语用能力
  
  Bacbman(1990)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有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组成。Widdowson(1989)认为“能力”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构成。前者相当于语法能力,后者类似于语用能力。Leech(1983)和其同事Jenny Thomas提出将语用学分为语用语言学和社会语用学。按此划分,语用能力也相应地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按照本民族语者的语言习惯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及其语用功能,准确地表达用意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它们是: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其中形式上的可能性相当与Chomsky(1977)所讲的“语法能力”,其余三部分相当于Hymes说的“语用能力”。Hymes认为学习者在习得有关语法知识时,不仅要掌握其语法规则,更要尽可能地理解和有效地体现在特定语境中的得体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语用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认知能力和在对语境的认识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以及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经过国内学者的多次语用能力测试和分析证明: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学生语用能力差的问题与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直接相关。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根据Kasper(1997)的研究,外语学习者有必要学习一些因文化、种族而异的语用规范,教学干预不仅有助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习得,甚至是必须的,而且二语语用具有可教性。所以本人认为可以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主、客观特点,从以下几点着手,采取可行的方法措施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旨在提高语用意识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语用语言信息和社交语用信息。比如,赞扬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功能,有哪些合适的赞扬话题,以怎样的模式提出和接受。从各种口语或书面语料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特定的语用特征,这些语料可以是本族语者的“课堂做客者”,也可以是真实交际的录像,故事片以及各种虚拟和非虚拟的书面和视听材料。教学中可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任务,它们可以是社交语用任务或语用语言任务。以感谢为例,社交语用任务可以是观察英语本族语者在什么条件下表达感谢(什么时候,出于对什么样的商品或服务)。这样的观察可以视学生人数和可供利用的时间而定夺究竟采用开放式还是计划性的方式。开放式观察可以任由学生判别哪些可能是重要的语境因素。而计划性的观察是给学生提供一张具体标示出学生要留心观察的一些类别的表格,例如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熟悉程度,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付出的代价,在何种程度该人不得不提供商品或服务。而语用语言任务是关注通过什么样的策略和语言手段达到感谢——使用何种客套语,表达感谢使用了哪些辅助方法,比如对给予者所花的心思或对收到的礼物表达高兴之情,就礼物方面提出询问等等。最后,通过研究各种语境下的各种表达感谢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社会语用和语用语言层面结合起来。同样通过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输入的相关特点,这些观察任务有助于学生将语言形式、语用功能、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它们的文化意义一一联系起来,因此能引导学生注意到发展语用能力所需的信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观自觉性的发挥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提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2.开展中英文化背景下的语用比较
  跨文化语用比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进行跨文化比较。可以从语言形式上、社会语境、语用原则上和文化根源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从而使学生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的差异性,从而有效习得恰当的表达方式,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以赞扬为例,英汉存在不少差异。首先差异存在于赞扬谁的方面。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一个人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所以听到一个说英语的妇女夸赞她的丈夫工作多么勤奋事业如何成功不足为奇。同样她也可能会夸耀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功课优秀,参加活动积极等。而在中国这会被认为是“爱炫耀自己”。中国人一般不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家人,中国人崇尚谦逊。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的家庭就是自己的延伸,在别人面前对待家庭成员如同对待他们自己。如果他们认为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不好,那么赞扬家庭成员也不好。然而,西方人很直率。如果一个人真的认为自己或家人表现出色,那么在与别人谈话时就会实话实说。这种文化差异源自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差别。个人主义文化鼓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人、物、看法。而这些标准是在他所处的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这种文化提倡人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从众为上。所以谦虚、不标榜自己就变成了交际准则。此外,英汉民族在赞扬什么方面也有差异。讲英语的男士夸奖女士漂亮司空见惯,因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在西方国家盛行,追求爱和被爱被认为是人的天性,有魅力是赢得异性爱的一种资本。但是在中国谈论女性的美貌是个忌讳话题。因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思想大行其道。这种传统文化仍然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般人不去赞扬女性有魅力。另外,英汉民族在对称赞语的如何应答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按照Leech(1983)的“礼貌”准则,人们在谈话中遵循礼貌原则,其中包括“一致准则”和“谦虚准则”。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往往同意对方的恭维内容,是受“一致准则”的影响,也是合作原则中以“质的准则”为上,而中国人倾向于谦虚,将对自己的赞扬降到最小的程度,这也是受“谦虚准则”或“贬己尊人”(顾曰国,1992)准则的约束。
  3.将语法教学和语用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正如Thomas(1983)指出,语用语言失误可以在语法教学中得以纠正,因为某些语法形式具有一定的语用涵义。因此某些可教的语用知识就可以列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情态动词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讲语法结构时,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不同句法结构表达的言语行为,让学生了解疑问句并非都表示“询问”。陈述句也可表示“请求”、“命令”、“劝告”等。因此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不但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将知识与语用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既能掌握正确的语法要领,而且能领会不同的话语基于不同的社会权势关系、熟悉程度和所执行的任务等因素需要,动态地调整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以实现各自的语用功能。以实施要求他人接听电话的请求为例,下面就有多种表达方式,究竟选择哪一种语言形式,就需要考虑以上提到的语境因素。
  (1)Answer the phone.
  (2)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3)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
  (4)Can you answer the phone?
  (5)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
  (6)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
  例句(1)~(6)间接性越来越大,因而总的来说其礼貌程度也是呈递增趋势。但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并非越间接的语句礼貌程度就越高,如果是熟悉的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或权势相对大一些的上司对雇员就完全可用例句(1)和(2)。
  要在深度上推进中国英语教学改革,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培养应成为教学中的根本目标。我国教学界对学生英语能力滞后问题应给予充分重视,积极思考对策,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紧密关注及反思学生的语用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语用能力培养的理念,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加大跨文化背景的语用比较,切实地将英语教学与语用知识结合起来,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合格的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振亚.语言与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Kenneth R.Rose,GabrieleKasper.语言教学中的语用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