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文化差异在动物隐喻中的映射
作者:林碧英
人类的生理机能和认知结构有其共同性,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乃至整个人类文化背景都存在着种种共识,人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有其相通之处,从而使得某些时候,英汉两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语言采用完全相同的本体和喻体,并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形成“文化重合”现象。但是,英汉隐喻毕竟根植于东西方两块不同的语言土壤上,产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完全对应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文化特征没有共同之处可言,甚至意义完全相反。因此,更常见的则是“文化差异”。呈文化差异的英汉隐喻,所指意义和内涵,均带有迥然不同的文化色彩,貌合神离。比如,在英语中,说某人owlish往往是形容他面孔严肃,表面聪明而实际愚蠢,而在汉语中猫头鹰与聪明或愚蠢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代表了恶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神话传说等文化因素均在动物隐喻中有所体现,因此隐喻的常规运用是在同民族、同时代中选取题材,它不能超越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动物隐喻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所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英汉文化的理解。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而有时为表达同一种情感和喻义会采用不同的动物作喻体,有的可能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完全相悖。
一、生活环境
第—个,也是重要的—个文化因素就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地理位置、生产活动以及生活方式等。“自然母亲各不相同,文化之子也各不相同。”地理环境对于语言特色的形成影响甚大,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人们的文化中,长年累月地积淀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成为带有偶然性,但也是有其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地理、气候等巨大差异可能使隐喻大相径庭。生活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上的人们,在使用喻体时,也必然带上地理因素和生活环境的信息,留下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烙印。隐喻的产生又与物质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初民们在借助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他们原始物质生产活动的痕迹,这一痕迹在动物隐喻中也有明显体现。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下游地区极其适合农业生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牛在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作为主要的农耕工具,在汉语中就有很多包含牛的隐喻,有表示强健有力的“健壮如牛”,“牛劲”,有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孺子牛”,有形容能吃能喝的“牛一般的胃”,还有比喻倔强执拗的“牛脾气”、“钻牛角尖”等。而在英国,一向重视畜牧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马在古代西方役使工具的作用,因此在英语中出现的马的隐喻与中国相比,多了不少,也更普遍,如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horse power(牛劲),work like a horse(辛苦地工作),eat like a horse(狼吞虎咽),on one’s high horse(耀武扬威)等。再者,英国作为岛国,传统上人们以打鱼为生,因此,与“鱼”有关的隐喻俯拾皆是。如用“as close as an oyster”来形容某人守口如瓶,“fish in the air”就有缘木求鱼的意思,“as dumb as a fish”表示某人愚蠢至极等等;而在中国,喻体常与土地上饲养的动物有关,比如:牛饮、胖得像头猪等。
二、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标准等等,是综合性的文化因素,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易变动性。它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与第一个影响因素——地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牵连。
东方的文明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而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核心。在农业社会中,狗的作用相对比较小。正因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狗的作用不大,狗在汉语中成为一种卑微的动物。人们对“狗”持贬义态度。在中文里面用狗来形容人的词就很多,且绝大多数关于狗的词都是十足的贬义词。比如骂仗势欺人的人为“狗仗人势”,骂胆大妄为的人为“狗胆包天”,有人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就称他们是“狐朋狗友”,为坏人出主意的人则称为“狗头军师”等。连狗的动作也被用来形容坏人,比如“狗急跳墙”、“摇尾乞怜”、“好狗不挡道”。狗的习性也被用来骂恶习难改的人,叫“狗改不了吃屎”。而欧洲文明中,在以渔猎、畜牧为主的文化背景下,狗成为了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正因为在西方国家狗是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狗”成为值得尊重的动物,人们对“狗”持褒义态度。西方人喜爱狗成为一种时尚,所以就有“Love me,love my dog.”(爱我及狗,汉译为爱屋及乌)。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top dog(当权派,头儿)等。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忠实、卖力、辛劳”的化身,这便有了诸如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般的忠诚)、dog—tired(像狗一样的累)之类的说法。
价值观念的不同有时也会造成为表达同一种情感和喻义会采用不同的动物作喻体。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 as a lion(狮子般雄伟),brave as a lion(狮子般勇敢)等词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l2世纪后期英王查理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lion-hearted(狮心理查)。雪莱在他的诗中也以睡狮比喻英国人民: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快像狮子般从梦中醒来),难怪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了。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狮子一般没有那么多的联想。狮子不过是种凶猛强大的野兽,不见得庄严雄伟,倒是老虎往往会引起类似的联想。在中国文化中,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故汉语中以虎称雄的词语很多,如:英雄虎胆、虎背熊腰、虎踞龙盘;古时称勇士为“虎赍”,称勇将为“虎将”,称将军的营帐为“虎帐”,称兵符为“虎符”,把勇闯险境形容为“虎口拔牙”。
三、神话传说
隐喻与神话传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代文化人类学一致同意把人类文化区分为“原始文化”与“文明时代文化”,神话属于“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对一个民族心理的影响极其久远,这一点在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科学中有大量表现。各民族在积累自己的文化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众多的神话故事,而且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语言材料。神话本身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然而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文学,它涉及到早期人类对宇宙、人类、自然现象的起源和因果关系的解释,并由此而发展为今天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因此,可以说神话又是文化之源。
“龙”(dragon)和“凤”(phoenix)是神话传说中的两种动物。英语里的dragon是西方传说中一种有翼、能喷火的大怪物,是魔鬼和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撤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基督教的美术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在英语中,它是贬义词,尤指悍妇,母夜叉等形象的女人。英语中phoenix是一种不死鸟,在希腊传说中,这种鸟在生活一段时间后便会在埃及(或阿拉伯)用香料筑成一个香巢,唱一曲悲伤的挽歌后,煽动翅膀将香巢点燃,把自己烧成灰烬,而从灰烬中会飞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的意思。“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奇动物; “凤”是一种神鸟,是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又称凤凰,历来是祥瑞的象征。“龙”代表“帝王”,是神圣和力量的化身,用来比喻神圣、高尚、杰出的人。许多民族把龙作为自己先祖的化身,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汉文化被称为“龙的文化”,中国人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和“凤”在象征意义上的一致性还使这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生龙,凤生凤”等。
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神话传说是中西方动物隐喻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人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产生差异的根源,在认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寻求交际的突破点和最佳平衡点,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使用动物隐喻和运用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从而建构文化理解、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外语教学,2003(1).
[2]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吾淳.中国思维形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