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称呼语的语用失误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黄燕炜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称呼语是人称指示话(deixis)的一种,属于指示性词语,包括姓名、头衔、基本社会地位的称呼等,具有指示词语的功能,由表达方式和语境决定。汉英的称呼语在基本功能上大致相同,但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这里所谈论的称呼语不包括对自己的称呼,仅指交际双方互称或称呼其他人的称呼语。
1 交际指示功能
作为指示语,称呼语在交际中首先应起到指示作用,即谈及某一个人时对他的称呼,如:
(1)甲:“王先生,很久不见啊。”
乙:“是啊,小李。几天不见,发福了不少。”
(2)A:“Professor Smith,good morning。”
B:“Good morning,Miss White。”
2 礼貌标记功能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只是一种手段,使用礼貌策略这一手段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因此,称呼语在交际中也就具备了礼貌标记的语用功能。为了维护自己或对方的面子,对别人表示礼貌,使用称呼语以拉近距离,显示亲切或拉远距离,显示尊重,同时也能表达出交际者的感情。
(1)“大哥,车坏了,能帮把儿手吗?”
(2)“My dear,please pass me the sugar。”
3 会话结构功能
除了以上的功能外,称呼语在会话结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如表示号召、回应、询问、问候、告别、请求等毗邻对功能,转换话题和维护原话题的功能,对话题的信息反馈功能。
(1)局长:“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很重啊。”(号召)
(2)甲:“是莉莉吗?”
乙:“妈妈,是我回来了。”(回应)
(3)A:Wendy?
B:Yes,madam.(询问)
(4)A:Your Majesty,please,beg your pardon.(请求)
(5)“爸,你就别操心了,有我呢。护士小姐,请问B超室在几楼?”(转换话题)
(6)Teacher:Judy,don't talk in class,Let's continue our class,(维护原话题)
(7)Mary:It's all interesting film。isn't it?
Tom:Oh,Mary,Are you serious?(反馈)
二、汉英称呼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指在交际中不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它包括两种失误,一是语言语用失误,即学生把母语译成目的语时没能把意思传达过去,这是因为话语背后的交际传统是不同的;另一类是社会语用失误,它与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关,即由社会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失误。Thomas指出:“语用失误不会象语法错误一样来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者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这里只涉及对称呼语变异后的语用失误问题。
1 语言语用失误
汉英称呼语都有变异现象,但由于存在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我国学生常常将汉语的表达方式直接译成英语,忽视英语表达习惯,造成或不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例如:
中国人说话比较含蓄,有时称自己妻子为“我家那口子”,用“the mouth in my hame”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妻子,必然会令人啼笑皆非但语用失误。
(1)“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句话在汉语中经常用到,这里的“爷”就不是“祖父”或“老爷”的变异用法,而是明显带有自负、自大、自傲的自称,如果把它译为“grandpa”或“gentleman”都不恰当,不能准确地表明交际者的心理感受。
2 社会语用失误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交际中基本规则,但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我国学生往往会出现很多语用失误。
在汉语中有“小”或“老”加上姓氏的称呼,如
(2)“o1d li,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you。”
这不仅使用于关系比较密切的熟人朋友之间,也可用于称呼刚认识不久的人,这类说法比较亲切随和,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和距离。但英语中并没有此类的语用变异,相反,西方文化中认为“old”有老而无用的贬义意味,在交际中会使人感觉不适。
汉语中有用“阿猫阿狗”、“张三李四”这类的通俗词具有指称功能,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用在交际中,不但不会传达本来的意思,还会造成交际的障碍。例如:“Don't always bring any old cat or doghome!”其实它与英语中的“Tom,Dick or Harry”的语意相当,但使用后者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出现上述种种语用失误的原因何在?这些语用失误对英语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教学有哪些启示?
三、称呼语的语用失误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产生上述种种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学生缺乏足够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就是其组成部分间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总和,包括3个方面: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和对于汉英语语用差异的识别能力。它的高低与语用失误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展语言交际交流。我国学生的语用能力需要相应的提高。这就给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和提高语言学生的语用能力。
1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可能输入“真实的英语”
地地道道的语言输入是学习语用知识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这就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英语教学。关于称呼语,可以借助多媒体,适当地让学生观看一些原版的英语称呼语的专题片,让他们观察英语本族语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怎么相互称呼,称呼语在什么情形算是得体,对陌生人、对熟悉的不同程度的人、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对年长者等等的称呼。如果外语教师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观看影片的层面上,这样做是不够的。更进一步的教学环节,应该考虑待影片放映结束后,及时让他们参照影片中的情形进行模仿练习。熟能生巧,通过反复的模仿练习,使他们明白什么情形之下该如何使用什么样的称呼语,这必定能提高他们的话用能力,这就为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应用英语奠定基础,减少称呼语方面的语用失误。
2 坚持以人为本,运用任务型教学
仅仅借助原版英语电影开展教学,还不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运用任务型教学,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它强调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语言能力,即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主义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教学,其本质就是把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强调以活动而非语言操练为中心。
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然而,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任务”,不能是一般的、孤立的或者可以任意组合的课内外教学或学习活动,而是依据整个教学系统(或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任务的形式,教师为学生用语言处理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3 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英汉称呼词的种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制约。英美人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有的人共一个父亲即耶稣。因此英语称呼词少用敬称,对熟人、亲人常可直呼其名,甚至孩子对父母、长辈也可这样称呼。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深深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的伦理中心就是讲等级,强调君臣父子、尊卑长幼的界线,特别重视“孝”,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进而由对父母的“孝”扩大到对长辈、上级的尊敬,这就是汉语敬称称呼词多样化的根源。为此,很有必要多开设一些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课程,或以讲座的形式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英美等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会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避免用自己母语中的称呼语来称呼英语国家的人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